王燕珍
【摘 要】云南擁有25個少數民族,具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本文提出分別從提高認識、增加投入、區別對待、協調發展四個途徑對云南民族文化的進行保護,這對于云南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云南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保護途徑
一、云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云南地處祖國邊陲,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的地域特色使眾多民族匯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大雜居,小聚居”的現象正是云南民族的多樣性和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獨立性的真實寫照。這是因為云南獨特的地理環境:高山環繞,水系分割,自然環境成了天然的隔離屏障,相對獨立而獨特的境內環境,影響了各民族與外界缺少交流,的空間分布狀態,使各個民族在各自領域獨領風騷,獨具風格。
云南地處祖國邊陲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占4000人以上的有25個少數民族,分別是:白、彝、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姑、佤、納西、瑤、藏、景頗、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朗、獨龍、滿。不同的地域特色使眾多民族匯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少數民族獨特的審美風格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氣派,民族文化無不是與該民族社會的生產生活兮兮相關,并歷代相傳。它所蘊涵的文化積淀包涵了多方面的內容包括信仰、知識、道德、藝術、習俗等綜合元素,是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民族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審美心理長期積累和傳承的結果。豐富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正待我們去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民族文化語言本身的簡單闡述和初步解讀,而是要有選擇地整合好這些散落的、割裂的原始資料,在調查、收集、選擇、對比和研究后去傳遞、保護、發展這些難能可貴的民族文化資源。
合理保護云南民族文化,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一般認為,民族文化是特定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相對于外來文化來說,是指母文化和本土文化;相對于現代文化來說,是指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化。我們不難發現和諧社會多元化發展提倡的文化交流和傳承,需要我們在實踐工作中抓好典型,順應發展規律,目前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參與下,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正在走向創造性的新的探索之道。
二、云南民族文化保護方法途徑
雖然保護優秀民族文化正在作為一個重要課題被廣泛提及,但是究竟在實施過程中以怎樣的手段方式和途徑達到最終的目標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思考和探索的課題,這里本人指出幾點淺陋的意見:
1、提高認識:在外來文化的全面沖擊下,云南民族文化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并未能夠引起相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足夠重視。云南本土民族文化長期受到的漠視也導致了本地居民的自卑情緒。那些原本依附于鄉土社會母體之上的地方性知識,隨著少數民族人民群體的對自身文化認同感的減弱和缺失,使一部分傳統民族文化處于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甚至瀕臨失傳。
2、增加投入:雖然云南民族文化在作為云南發展藍圖中不可或缺的新興的發展方向,已引起相關部門和研究機構的重視,但在實際操作保護過程中普遍存在資金缺乏,沒有專門的部門和人員,后期投入疲乏等問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呈現出紅火之勢,然而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地對當地民族文化的索取而不是保護。相關部門在如何開發利用和有力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還處在摸索階段,對民族文化保護的力度、廣度、深度上的缺少理性認知。
3、區別對待: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存在著各自不同而豐富地本土特色,應根據本土具體性、特殊性進行有針對性、實質性的保護和利用,需要我們理性地去篩選、積累、保護、利用好的這些資源,從而拓展少數民族資源的發展空間。這需要專業人員和社會各部門更深入、細致地去認識云南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和內在的精神內涵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獨特性。
①首先歷時性,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比較緩慢和既定的,與當地區域文化的歷史淵源著密切相關,并且在各個時期會有相應的變化發展特點;
②其次獨立性,當地居民獨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態度、民族性格下產生了有獨特鄉土氣息表現,需要我們從形式、技術的物質層面展開具體討論和探究;再次互動性,既尊重各民族的發展歷程,也注重其相互影響的普遍性;
③另外學術性,要了解國內外對該文化資源的研究成果,并能深層次的解讀在具體現象背后的文化理念以及意義體系等多種因素。可以圍繞著云南民族文化的起源、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目前的生存狀態、等關注點展開。
4、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應包含近期和遠期目標,民族文化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它有著一定的時效性和周期性,民族文化在社會總體發展中有一個動態的過程。這需要我們的前瞻性,近期性為長期性發展奠定基礎,而長期性為近期性指向目標,互相促進其在民族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文化保護需要注重全面發展,以社會主義全局發展為中心,注重云南各民族文化差異之間的協調和共同發展。同時也要保持民族文化本土性和自主性,折射出源于本土文化又不同于其他時代創新意識和民族精神,拓寬民族文化和諧發展的視野,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三、云南民族文化保護的意義
發展和諧多元化社會,如何推進和融入民族文化正被廣泛地提及,保護和發展云南民族文化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云南豐富而又獨特的本土民族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值得我們不斷地研究和探索。合理引進、拓展云南民族文化使其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是民族化和多元化社會主義現代現代化進程中所積極提倡的。從未來的發展歷程來看,有著深厚的積淀云南民族文化為社會多元化發展提供了難以比擬的豐富資源,
在全球化背景下,后現代主義倡導的尊重多元文化、理解異文化理念需要我們有新的表現內容和方式。同時社會主義的全局發展應結合各地方、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增強少數民族文化的互動,為現代化進程提供新的文化土壤,使全社會共同關注少數民族文化及生存環境,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是民族統一和諧發展的根本所在。隨著工業社會都市化進程加快,旅游業的發展,民族藝術其特有的文化形態生存和發展狀態正在發生轉變。和世界上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云南的民族文化也受到了全面沖擊,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正迅速消逝。保護、傳遞、融合、發展云南民族文化,使其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下得到延續、更新和新的發展使其成為社會發展藍圖中不可缺少的獨特資源,拓展社會文化的生存空間,這不僅僅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是民族文化傳承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四、結語
感受和吸收云南民族文化這些鮮活的當地資源,切實地體驗當地人民情感的表達方式,對這些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內容進行最直接深入的體察,不難發現少數民族文化那些質樸的情感、飽實的內容、隱藏的內涵,那些真正吸引和打動我們的地方真正不知不覺地忽略和消逝。目前當地政府和社會團體、廣大群眾都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已作出了一定的成效,值得肯定。民族文化保護工作需要多方位、深層次地探討和實施,無疑給后期的工作增加了難度和深度,必然面臨荊棘和坎坷,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心力和心血,但是我們也相信這會帶來更持久更多元的收獲。從而增強各民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和諧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希望。
【參考文獻】
[1]王建民著 藝術人類學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2]朱俊杰、楊昌江:民族教育與民族文化發展研究[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月
[3](英)羅伯特.萊頓:藝術人類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