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華
【摘 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具有多樣性和便捷性的網絡文化,網絡文化良莠不齊,而大學生又能夠很容易獲得網絡信息,因此,網絡時代,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風更加嚴峻。因此,本文從分析了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如豐富了教育內容,增加了教育的針對性及挑戰如給大學生的觀念造成了沖擊,淡化人際交往等,并提出就了網絡時代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文化;思想政治;人際交往;有效性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時代的到來,形成了“網絡文化”,網絡文化的多樣性和便捷性,勢必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學生造成影響。網絡文化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帶來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高校應該抓住機遇,迎接網絡文化的挑戰,提高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質,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思想保證。
一、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網絡文化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內容充實
網絡時代下,教育工作者可以很便捷地獲得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通過網絡獲得更多的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信息,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向學生傳授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受教育者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更好的互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便利性,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豐富巨大的信息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多媒體形式的傳播使得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網絡文化能夠增加高校工作的針對性
互聯網具有個性化和隱秘化等特征,網絡上反映的內容可能更加具有真實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在網絡上搜集信息,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情況,從而更加有針對性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互聯網的便捷性解決了教育的不方便性,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和多媒體等方法增加工作的效率,增加教育的覆蓋面。
二、網絡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一)網絡文化對學生的正確的思想觀念帶來了沖擊
網絡信息各種各樣,良莠不齊,且傳播速度很快,獲得即為便利,學生只要會上網,就有可能獲得這些信息。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一些網絡信息充滿負面,低級趣味,而大學生往往社會閱歷淺,對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弱,有可能會受到這些負面信息的影響,與正確的思想產生沖擊。
(二)網絡的虛擬性淡化了大學生的人際感情
網絡世界溫暖安全,但是人工加工了的虛擬世界,大學生容易沉溺在網絡世界中,反而淡化了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網絡世界能夠滿足大學生在現實生活可能得不到的滿足感,有些大學生不能夠很好進行虛擬世界和自由世界的轉換,影響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三、網絡文化下,增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一)加大投入,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健康
加大網絡思想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種辦公設備,增加教育工作者的便利性,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保證。建立網絡平臺,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上發布健康、具有吸引力的信息,使用具有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軟件,舉辦專家與學生在網上的互動會等方法,使學生主動屏蔽不良信息,接受良好的信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發揮學校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導作用
網絡時代下,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即學校入手,才能更好的改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選學校應該樹立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觀,針對網絡文化中的負面信息,學校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提醒,同時發布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創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性和信息素質影響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擁有多元化的知識,不僅包括思政教育知識,也包括相關的網絡技術意識、網絡教育意識,教育工作者要掌握能夠探索網絡文化下新的教育觀念和素質。其次要建立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因為社會已經進入了全新的互聯網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良好的道德素質;其次要具有扎實的文化知識,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與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業務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最后需要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的多種創新的技能方法。加緊建立一支專業且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不僅是改善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也是適應互聯網時代和優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三)完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主要包括以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教育等等。網絡時代下,在高校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下,首先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教育,時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和清醒的政治頭腦,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其次深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因為隨著政治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化,容易滋生一些腐敗落后的思想,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所以讓大學生了解我們的民族歷史和中國國情,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創新的方法加強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工作。最后在原有的教育方法上創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便更好的進行教育工作,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大學生要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網民自身的道德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的網絡道德行為。面對復雜開放的社會校園環境,尤其是在言論自由的網絡環境中,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幫助學生利用網絡收集有效的教育信息,提高學生在大量的信息中自覺捕捉、分析和運用積極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網絡傳播形式的多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應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幫助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自覺抵制有害信息。學生自身也要主動利用好互聯網的便捷性,通過網絡獲取更多的良好信息,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
四、結語
學校可以綜合運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內容進行學生的思政教育,善于使用如今發達的互聯網進行思政教育,比如思政教育微博、品德達人的網絡評選活動、微信公眾平臺等都可以進行相關的知識傳播教育。社會各界和學生家長要全方位配合、支持學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營造利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引導學生成為思想品質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對高校學生產生了影響。有好的一面但同時又有不好的一面。高校應該充分利用網路文化所帶來的機遇,同時迎接挑戰,積極采用各項對策,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參考文獻】
[1]魯俊海.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 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06):55-57.
[1]左惟,秦霞,單曉峰,王軍.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中的問題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 江蘇高教,2010,(05):109-111.
[2]王自翔. 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2009,(19):36-37.
[3]燕晉峰. 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 亞太教育,2015,(12):201+191.
[4]宋楊,李鶴飛,張培. 網絡文化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9,(0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