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意涵
摘 要:“以生為本,尊重差異,發展個性”的教育理念,實質是精致、個性、全納的教育模式。從教師、學生、家長三個維度出發,各盡其能,區別對待,滿足每一個孩子的需要。
關鍵詞:生本教育;因材施教;學習方式
一、教師主導,踐行分層
1.意識先行,有備而來
備課是上課的基礎,是上好一節課的戰前具體方案。備課有分層,實質是要求教師有分層施教的意識。分層教學的課前準備是認識學生在運動認知、運動技能、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尊重個體差異存在的客觀性,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并對教材合理規劃,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備課,具體分層的思考。行見于思,思指導行動,有分層理念,分層意識,才會有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備課的分層,才能有學生不同的生成,讓每一個孩子獲得成功。
2.目標分層,體驗成功
目標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學生體驗運動樂趣的衡量標準之一。“一刀切”的國家水平標準,僅僅是我們預設的標準考量學生的成功。有時的標準很正確,讓老師、孩子意識到某種技能掌握的程度。但是如果沒有老師對目標的靈活處理和調整,那么部分孩子必定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實現,無法超越自己,成為孩子、老師眼中的失敗者。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明確要求目標要遵循可評價原則,要有可操作、可觀測的學習目標,為孩子提出相應要求。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通常設置三層目標,分別是A、B、C,A為上限目標,C為下限目標,B為中間目標,盡量能滿足每個層面孩子學習的需要。以下是平時筆者水平一二年級跑、跳內容技能目標設置的總結。
(1)跑:30米直線加速跑
A.身體平穩,上體稍前傾,跑成直線,前腳掌著地,擺腿蹬地協調,快速有力。
B.身體平穩,跑成直線,擺腿蹬地快速、有力。
C.身體基本平穩,不搖晃,沿著直線跑,蹬擺基本協調。
(2)跳躍:連續跳單雙圈
A.單雙圈前后保持50cm,連續,輕巧快速,單雙腳向前跳8組單雙圈。
B.單雙圈前后保持50cm,連續單雙腳向前跳5組單雙圈。
C.單雙圈前后保持30cm,稍有停頓,單雙腳向前跳3組。
3.分組教學,各有提高
班內分組教學是指將全班學生分成幾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長密切配合,按規定內容和要求進行學習或練習。常見的兩種形式為分組不輪換和分組輪換。分組教學能更好地切合學生實際開展教學,避免“一刀切”“機械化,批量化”的教學。分組教學中,教師相對比較靈活教不同組別,A學習能力較強;B學習能力中層;C學習能力較弱。在學習時間的安排上,可以給予相對較弱的組更多的時間保障,在教學順序上,可以優先考慮中間層學生,學習較強的組嘗試自主學習,學習較弱的觀察學習,之后給予C組巡視指導。
二、學生獨立自主,擇優選擇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應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認知方式,知識建構方式,還有孩子的動作記憶方式,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例如,在一節前滾翻課堂中,一定要在老師指導下才能學會嗎?不一定。筆者按照學生自己的喜好,將學生分成三組,嚴格提出要求,提出目標,之后,開始各組獨具特色的學習,一組是在教師指導下按部就班地練習,一組是給他們一張前滾翻的技巧掛圖以及文字解說,鼓勵孩子仔細琢磨圖片,大膽嘗試,不怕失敗,爭取自學成功;另外一組是初步嘗試進行多媒體教學,引導孩子看視頻,聽講解,看多面示范,這里體現的就是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三、家校聯手,為體育差異教學添彩
孩子是屬于學校的,更是屬于家長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筆者在與家長的交流中,發現典型的兩種類型的家長:一是封閉性,過于盲目地評價自己的孩子,自我欣賞。這類家長缺少與其他家長的交流,自認為自己的孩子樣樣是最優秀的,感覺不到孩子之間在協調、靈敏、耐力、平衡等方面的差異;二是過于比較型,人家孩子能做什么了,自己的孩子還不能完成,家長就認為落后了,然后逼著孩子完成那些本該再等等的學習任務。家長能否悅納孩子,就決定了教育是否成功。每個孩子在體力、協調性等方面各不相同,每個孩子的發展模式、發展特點會有很多不同。現在許多學校每天布置家庭體育作業,在運動量的設置上,富有彈性和自主選擇性,例如,三年級跳繩(耐力練習),周一,300~500個/組,3~5組,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耐力水平,自主地選擇上、中、下限練習負荷,區別對待孩子;又如,我校積極倡導陽光運動家庭的創建,教師根據孩子的運動能力特點,及時與家長溝通聯系,鼓勵家長培養孩子選擇一項適合孩子的,具有一定興趣愛好的,能夠大膽展示、張揚個性的特長項目。家校聯手形成合力,通過家長參與和配合支持,引導家長正確認知自己孩子運動能力,區別對待,推動孩子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增強體質。
參考文獻:
[1]王洪明.從“管理”到“輔導”:班級變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張勤.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內容設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