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入手,對現行人才培養方案實踐環節的進行改革,將原校園執行調整為企業執行,按企業項目流程式在內容、組織方式上進行優化調整。
關鍵詞: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實踐環節
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模具方向)是在原材料專業的基礎上,借鑒和利用機械優勢學科資源,順應我國模具工業快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構建的新的專業方向。材料專業模具方向以是模具成形技術為手段,以材料為加工對象,以過程控制為保證措施,以產品制造為目的,具有材料和機械雙重學科特征。我校在2014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模具方向)招生一屆,共計一個班40人。
目前,國家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積極轉型為應用型大學,而應用型大學更注重實踐、學生工程素養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材料專業模具方向是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只有把理論教學和工程實踐進行有效的銜接和循環,才能夠取得好的培養效果。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將實踐環節與專業崗位技能對接,學生角色與工程師角色對接,素質培養與企業用人對接。切實提升畢業生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一、我校材料專業模具方向人才培養的定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模具方向)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了面向生產一線的材料加工技術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以模具設計制造為對象,以材料成型工藝為重點,以材料成型過程控制為輔助,將制造業中應用最廣泛的塑形、塑料等材料成型工藝和現代設計、制造技術緊密結合,并凸顯模具數字化設計、制造能力培養的特色。
人才培養方案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了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素質教育及第二課堂的課程教學體系。其中理論教學體系以模具設計與制造所需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為主線,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大部分組成,共計2382學時。實踐教學周數為66周,占教學總周數156的比例為42.3%,其中必修課42周,選修課12周,課程所含實踐折合為12周。
二、現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情況
2014級材料專業模具方向共計一個班,該班已完成了4個學期的教學任務,目前正在執行第五學期的教學環節。已完成的主要課程包括高數、大學物理、計算機基礎、制圖、力學、金屬材料力學性能、材料科學基礎、電工電子技術、機械精度基礎、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過程控制等。尚未完成的理論課包括塑性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材料成型設備、現代模具制造技術、逆向工程與快速成型技術、汽車覆蓋件成型模具設計等。未完成的實踐環節包括塑性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設計、模具CAD/CAM實訓、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設計、模具拆裝與測繪綜合訓練等。
三、企業實踐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總的來看,目前大學生畢業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距離社會的需求還有較大的距離。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們將實踐教學環節的優化和改革作為本次材料成型和控制工程專業模具方向改革的重點,目的是構建適應培養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
具體思路為:針對企業提出的用人需求、專業崗位要求,對現有的實踐環節進行整合重構,通過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設計專業技能實踐模塊。學生在校完成模具設計、制造及設備相關理論課程教學環節后,把將原在學校執行的金工實習、模具設計、制造、裝配等課程設計、實訓、綜合訓練等實踐環節按照“項目流程式”規劃實踐內容,學生在合作企業執行一個完整的“工藝分析-模具設計-模具加工-模具裝配”綜合訓練。由學校企業共同完成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執行和考核。
四、2014級材料專業實踐環節具體改革方案
針對2014級材料專業模具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執行的情況,在不對人才培養方案做重大調整的前提下,改革第七學期共計9周的實踐環節的執行模式。調整原在校內完成的實踐教學內容及考核方式,學生到企業(上海潤品控股集團昆山潤拓模具公司)完成模具設計、制造、裝配相關實踐環節的學習任務。以企業安排培訓講師和工程師為主,學校派遣教師為輔助來具體執行。
在實踐教學內容改革上,采取“項目式”一體化訓練,即將各實踐環節按照一個具體的模具項目流程整合為一個大的項目訓練,在7~8周的時間內,學生在企業完成一套模具從設計、零部件加工到裝配的完整工藝流程的實踐訓練。改變校內實踐難以避免的老題重復做,紙上談兵,不接觸實際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實際生產中來,也能顯著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第7學期的實踐環節為完成主要理論課程后的綜合性實踐環節。是畢業設計前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環節進行有機銜接的關鍵。目前方案中設置的“金工實習(數控加工電加工)”可作為模具加工環節,“模具CAD/CAM實訓”和“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設計”可作為模具設計環節,模具拆裝與測繪綜合訓練可作為模具裝配環節,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可調整為模具行業及崗位需求調研模塊。
根據應用型模具工程師培養目標,我們把第7學期共計9周實踐環節設計為“項目流程式”5個能力模塊。這5個模塊包括了模具設計、制造所需的各項技能和職業發展需求調研。其實踐能力培養體系見圖1。
五、下一步改革的構想
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學制4年,采用“3.5+0.5”模式。這種模式是以理論教學為中心,以應試為特色,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的培養。
為更好地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模具應用型人才,下一步將構建“3+1”培養模式,前三年在學校接受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學習,完成公共課程、基礎理論、材料分析、模具設計、加工裝配等成體系教學環節。第四年學生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和畢業設計,在企業進行專業技能提升培訓、參與企業實際工程實踐,并完成與企業生產相結合的畢業設計環節,實現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零對接。讓學生充分認知社會需求,做好身份轉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要實現這樣的改革,要完成以下幾方面工作:
(1)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建立可執行的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的教學和考核標準;
(2)和一批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辦學關系,形成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
(3)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模具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魏剛.改革生產實習模式,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模具方向)為例.高等教育研究[J].2013.6.
[2]程虎.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方向)專業實踐環節的教學改革.科教文匯.2013.3.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H13268);長春工程學院2014年教研重點課題。
作者簡介
徐學東(1976.4-),男,安徽阜南,漢,研究生,長春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材料專業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