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茹
小組合作學習是據社會心理學中的合作原理所制定的,以合作交流為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通過交際化、探究化、討論式的模式,創造良好的學習參與環境,并通過學生在其中發揮自身優勢、集分工與寫作為一體、以小組的團隊目標為整體導向,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趣味與快樂,并且實現對教學內容理解和領會的最大化。
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情境下,小組合作學習被推為首選。許多學校大力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眾多老師在公開課上也大顯身手:拋出問題,學生扎堆嘰嘰喳喳議論一番,課堂合作熱鬧非凡;老師喊停,學生展示……類此種種,很多時候卻沒有達到小組合作學習預期的教學目標,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并沒有注意方式方法的科學運用。
更多時候,評價一節公開課,以為有了小組討論的熱鬧環節便達到了“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其實,無論什么樣的課堂模式,不管什么形式的小組合作,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關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性才是最主要的。我們學校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些日子了,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我覺得將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科學合理的分組
建議6~8人一組,班主任召集各科教師一起研究分組方案,要堅持“同組異質化,組際均衡化”的總體分組思路,在分組時要以學生的總體成績、各科成績作為分組的基本依據,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思維方式和思考習慣及個人特長上的差異性,打造“差異化”的合作小組,讓每個組的組員都各有所長,成績分層,達到互幫互助的目的。要實現合作小組整體水平的“均衡化”。由于教師要針對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小組進行評價和考核,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還要特別注重組際之間的水平均衡,使一個小組與另一個小組之間在實力上沒有太大差別,也讓學生能夠充分感覺到分組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二、樹立好小組“組長”
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的作用不可忽視,組規、組訓、目標怎樣確立,學習任務怎樣分配,完成、檢查、指導,評價機制怎樣落實等都需要小組長帶動組員完成,而小組長的選擇并非僅僅是學習素質好或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而應當是有效整合小組人員資源,讓小組內每一名學生都能夠人盡其才、才盡其力,引領小組合作學習不斷走向縱深的同學,有時教師還應當有意識地讓這一“組長”進行變換,讓不同的學生輪流“坐莊”,在實現學習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協調能力。
三、自主先行,問題設置科學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自主、合作、探究”情境下實現的,這種學習方式,先是自主,其次才是合作探究,也就是說,自主學習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合作探究必須是建立在自主學習之后,有了自己的一些思想、觀點,但還不夠明確,這才與他人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如果問題淺顯,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能解決,還要刻意地去合作探究就等于浪費時間了。教師應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明確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要達成的目標,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基于一定的學習主題和中心實施,也為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要實現的層次和標準進行了清晰化的界定,讓學生更加有的放矢。
四、教師監督指導
很多教師認為提出了問題讓學生分組探討就“萬事大吉”了,自己變成了課堂上的“甩手掌柜”,其實這樣的認識和做法是錯的,個別的章節確實難度較大。有些讓學生分組探討的問題往往比較復雜,學生通過組分討論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有時學生討論得也很激烈、小組內的每一個學生也都融入了合作學習的情境中去了,但就是討論不出結果,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無法進行有效的解決,致使討論陷入了僵局,難以得到持續的進展。教師的作用就是要找出問題之所在,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終讓學生恍然大悟,這樣的合作才有效。
五、有效評價,調整完善
班級設置競賽榜,張貼小組成員照片,運用多種形式作為評價標準,調動各小組之間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競爭,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一學期后,根據實際情況,合作調整,使小組建設進一步完善。如果忽視小組建設,單純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
其實,提高課堂效率,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方法也很多,小組合作學習只是其一,作為老師不要一味“趕潮流”“追形式”,不要一看小組合作好,就在課堂上完全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一節課從頭到尾合作到底,為了合作而命令合作,忽視了導課技巧,忽視了學生的個體特點,更忽視了教學語言的技巧性、教學信息的輔助作用等。結合自己的學科教學,科學地運用教學手段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1]馬建桂,王檬檬,高華.合作學習教改中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J].繼續教育,2007(9).
[2]劉玉靜.合作學習的倫理審思[J].中國教育學刊,2006(7).
[3]樂敏芬.小組合作學習在新課程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