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國務院于2009年9月頒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并且在全國范圍內開始試行定點保險制度,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推行過程中所遇到許多問題,本文對當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 現狀 對策
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據統計,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201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4.3%。人口老齡化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未富先老,社會贍養負擔重,并呈現出明顯的二元結構差異,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獨有的標簽。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如何安置激增的老年人群也成為了社會保險和福利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特別對于農村地區,“未富先老”已成為一個社會難題,農村養老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積極探索農村地區應如何實施養老保險,經過十多年的研討和試驗,國務院于2009年9月頒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并且在全國范圍內開始試行定點保險制度,即新農保試行,將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區分為老農保與新農保。從過去的老農保直至新農保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試點階段(1986-1992)、推廣階段(1992-1998)、停滯階段(1999-2001)以及完善與創新階段(2002年至今)。2014年2月21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中提出的關于在“十二五”末,全國基本實現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市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合并實施,同時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有機銜接,代表我國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即將進入了新發展階段。
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現狀分析
(一)仍存在部分農民參保意識薄弱,積極性不高
過去在我國的農村地區養老主要是依靠兩類傳統的方式: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流轉,土地征用趨勢以及現階段農村中家庭結構也趨于小規模的狀況,使得傳統的養老方式的功能逐漸削弱。在現在社會中,小規模農戶分散經營的家庭農業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農村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越來越多的土地被撂荒,土地的保障功能大大削弱。同時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農村家庭越來越多的是趨向于“4-2-1”或“4-2-2”的結構,多數農村年輕人結婚往往要擔負起至少雙方四位老人的贍養負擔,使得現在農村中的年輕人承擔的贍養負擔較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制度的宣傳工作不到位。由于受到知識水平,獲取信息渠道有限,使得部分農民不了解,不了解產生不信任,所以參保意識淡薄。
(二)新農保與其他制度銜接問題,破除城鄉差異大問題
受到我國城鄉二元格局的影響,不論是在經濟還是在各種社會資源上,城鄉之間都一直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的情況。在社會保障領域,農村在參保比重、所享受到的社會資源都遠遠低于城市。這種情況既不利于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全社會的和諧。隨著新農保政策的逐步發展,新農保與其他保障制度之間如何銜接就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前新農保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銜接問題是較為集中的沖突所在。新農保制度出現之前,原有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居民養老制度二元發展,互不影響,但新農保的出現,體現了國家城鄉養老統籌發展的戰略構想,無法借鑒之前的運作經驗。在城鄉統籌發展的大趨勢、大環境下,新農保制度卻缺失了對新制度與其他現有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配套機制,也沒有具體的可執行的管理辦法。除城鄉統籌矛盾外,新農保也缺乏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被征地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銜接和配套機制。上述銜接機制的缺失直接成為新農保制度推廣工作中的障礙和難點問題。
(三)地方財政補貼少個人賬戶仍依靠自身積累
新農保區別于老農保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籌資機制,它一改1992年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繳費規定“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支持”,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三方籌資方式。所以新農保的籌資一部分來自于國家財政支持的55元的基礎養老金,一部分來自集體補助,一部分則是個人賬戶。國家支持的基礎養老金和來自于個人賬戶中不低于30元的地方政府補貼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相比生活水平與物價水平,吸引力還是遠遠不夠的。同時對個人賬戶中的集體補助這一塊,集體可以適當補助但不做硬性規定,所以對于集體補助幾乎沒有。政府財政對社會保障事業的轉移支付弱,農村老年人所享受的養老金的高低則僅僅取決于個人賬戶中個人繳費的積累水平反而忽視政府的責任,因此在新農保中更多的仍然是依靠農民自身力量進行養老,政府財政也未能承擔起對基本養老保險的保障責任。因此在新農保中政府財政支持的力度低,使得農民個人所要承擔的負擔重。此外,地方政府在推進新農保工作過程中,普遍存在補貼水平低、待遇調整不靈活的問題,無法體現新農保的社會性和福利性特色,無法對農民構成有效的吸引力,參保人數自然難以提高,無法發揮新制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職能作用。
二、新農保發展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加強新農保宣傳扭轉農民養老觀念
加強對新農保制度的宣傳,提高農村居民對政策的認知度。在傳統觀念抵制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雙重制約下,必須通過廣泛宣傳真正使新農保政策深入人心。由于在大多數農民的教育水平較低,在宣傳時就要使用通俗的語言為農民講解政策。同時,在宣傳中要突出新農保制度的優越性,比如“政府補貼”這一新農保的優惠政策就要大力宣傳。宣傳推廣環節適宜樹立典型,達到整體帶動的目的,以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多采用公共媒體進行新農保的宣傳,比如通過當地新聞頻道播放新農保政策宣傳片宣傳、及時利用電視、短信等渠道發布新農保政策消息等。所以加強新農保的制度宣傳,使農民真正了解新農保繳費檔次、計發辦法、享受待遇和管理機構等各個方面的政策,鞏固現有參保率,進一步擴大覆蓋面。
(二)提高地方政府財政補貼,實行梯度性財政補貼
政府作為運行新農保制度的主體,承擔著最終的養老保障責任,因此在新農保制度推廣的過程中,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是新制度推廣的根本動力所在。這就要求政府不僅僅出臺針對性的扶持政策,還有做好財政支持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新農保機制的貫徹落實,從而調動起農民積極參與新農保的熱情和主動性。因此,政府工作的當務之急,是在財政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提高對新農保的支持力度,通過盡可能高的補貼標準和盡可能大的覆蓋面來獲得農民的支持和參與。此外,政府的發展政策要向農村地區傾斜,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提高集體經濟對新農保的補貼和保障。政府財政支持力度的提高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才能提高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才能使新農保真正地具有福利性和社會性。
(三)完善與相關制度的銜接
作為現階段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組成,為了城鄉均衡發展,就必須做好新農保制度與現行其他社會保障機制的銜接和配套工作,要切實做好新農保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統一部署和協調發展。在新農保制度與其他保障制度的銜接工作中,要始終將農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確保銜接工作中相關制度中惠民政策的保留和落實,保障養老基金不受損失,切實保障制度銜接過程中參保農民的利益。在制度銜接方面,要始終貫徹消除城鄉差別、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原則,促進社會公平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昭錕.我國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2013(1).
[2]鄭驚鴻.新型農村養老政策進一步完善困[N].農民日報,2011(2).
[3]張德民.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J].社會發展論壇,201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201503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胡詩蓓(1991- ),女,四川樂山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電算化,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