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教學是高職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文章首先闡述了“專本銜接”的意義,然后分析了高職體育教學現狀,最后提出了基于“專本銜接”的體育教學改革策略:重視體育教育功能,讓體育回歸教育;更新教育觀念,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專本銜接 高職體育 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安維強(1980- ),男,浙江平陽人,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浙江 紹興 31200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2-0099-03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專本銜接”的意義
1.彌補高職教育的“先天不足”。我國高職教育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辦學規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本科院校1202所,高職院校1327所。一方面,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辦學規模不斷擴大,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存在的“先天不足”也不容忽視。我國高職院校大多是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合并、升格而來,即脫胎于中專辦學模式,基礎較為薄弱,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開展的“專本銜接”工作,不同于以往普通的“專升本”,而是著眼于高職專科層次與高職本科(應用型本科)層次的“內在銜接”。要厘清高職專科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找到兩者之間的對接點,以實現兩者的無縫對接。在高職專科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一體化的框架中,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目標,從專業目錄的重新擬定與銜接、招生選拔及學校的互相認證、課程體系的開發與銜接等方面著手進行兩個主體教育的有機銜接,從而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一目標上達到“1+1>2”的效果。
2.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專本銜接”的本質是課程體系的銜接。“專本銜接”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因為不管是專科層次還是本科層次,學校辦學都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如教師、學生、校舍、教學設施、課程、管理等,而在這些要素中,處于核心的是課程,所有辦學要素均是以課程為核心而展開。只有通過教學內容的調整、課程體系的重構,才能實現不同教育層次課程的有效銜接,才能推動不同層次教育實現溝通與銜接。
3.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產生了迫切需求,人才需求層次總體上發生高移。“專本銜接”能夠打通高職學生的升學通道,不僅可以滿足學生進入本科院校深造的愿望,而且可以滿足現代科技發展對高端技術人才的需求,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專本銜接”的實施,對于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職體育教學現狀
1.教學對象的特殊性。高職學生心理具有群體的特殊性:普遍自卑而又渴求認同、適應力較差、多愁善感、缺乏安全感。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生源的文化知識水平差異較大,學習動力不足,自我約束力較差,并且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沒有形成穩定的價值觀。教學對象的特殊心理特點給體育教師教學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如何提高高職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困擾高職體育教學的難題之一。同時,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于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決定了體育教學也要體現“職業性”。
2.教學效果一般。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尚未形成符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體育課程體系。高職體育教學不能完全適應高職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需求,教學內容單調乏味,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很好的體現。我們通過對學生體育課態度的調查與分析發現:表示“很喜歡”體育課的學生比例為17%,表示“喜歡”的為23%,表示“一般”的為39%,表示“不喜歡”的為21%。可見,體育課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待進一步提高。
3.受重視程度不足。由于學校領導以及體育教師自身對體育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高職體育課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高職院校領導對體育教學重視程度不夠,體育經費投入不足,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體育場館、器材、運動場地等不能滿足正常的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和訓練的需求。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模式下,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無可厚非,但不能因“重技能”而忽視了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專本銜接”的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1.重視體育教育功能,讓體育回歸教育。體育教學不僅是高職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更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因此,學校要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提出的體育課程五個領域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社會適應目標)的要求,結合職業教育特點,進一步增強對“專本銜接”視域下體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體育教師要打破體育教學的傳統模式,進行教學改革,適時激勵和正確引導學生。要在充分了解學生體育水平的基礎上,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選擇最佳教學方法與手段,對整個教學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以恢復體育教學應有的重要地位。
2.更新教育觀念,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職業實用性體育,是在原普通體育課教學的內容、形式、功能和一般身體素質練習的基礎上,專門結合職業工作特點而開設的,與職業崗位知識、素質及技能相關的,突出職業實用性需要的特色體育教學或專門的職業運動訓練。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實施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時,應以就業為導向,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注重學生的技能素質培養。也就是說,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責任。為此,體育教師應當更新教育觀念,提高體育教學為專業服務的意識,將職業教育思想貫徹于體育教學活動中,加強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內容的探索與實踐,從而在體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職業實用性的鍛煉和幫助,提高學生職業和環境的適應能力。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可根據專業特色和社會發展需求來選取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文化素養的同時,增強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能力。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有自己的特殊性,體育教學與學科專業、就業工種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聯系。學生畢業應具備的相應職業需要的特殊體能、技能和心理素質,要在體育教學中得到鍛煉。開展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要根據學生職業崗位特點,科學設置體育課程。例如,會計、電子商務、文秘、藝術設計等崗位從業人員從工作身體姿勢特點看,以伏案型為多,身體空間移動少,活動范圍小。因此,在上課時應對以上專業學生重點講授訓練頸部和軀干耐力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神經反應能力、有意注意能力、長時間工作的心理耐疲勞能力等。
在進行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傳授與職業需求相關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并采用游戲、比賽等教學方式,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實現體育教學與學生職業發展相銜接。總之,高職體育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未來職業情況,有針對性地開發適合職業崗位能力發展的課程。
3.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高職體育教師在互聯網時代要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現代化的信息能力,并在教學科研過程中遵守信息道德。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不斷深入,教學手段現代化已成為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多媒體教學集聲、光、色、像、圖等多種元素為一體,以其靈活的表現形式和良好的交互性能,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效率。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需要,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學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運用多媒體進行體育教學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從教師角度入手。教師在教授每一種體育技能的時候,應該劃出一定的課時利用網絡和相關課件向學生講解動作原理和生理基礎,把學生對動作的認識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例如,在講解短跑動作要領時,擺臂動作一直是一個授課難點,傳統教學手段采用的是教師的反復示范和學生的反復練習,可是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假如讓學生觀看網上的一些圖片和視頻,使他們了解人體的肌肉構造和動作的生理原理,以及優秀運動員的正確跑姿,那么他們就能直觀地感受教師的動作講解,體位感覺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整個技能課的授課質量就會得到質的突破。二是從學生角度入手。研究表明,絕大多數運動類APP具有豐富多樣的功能,深受運動健身愛好者喜歡。在眾多功能中,軌跡記錄、數據統計與呈現、訓練計劃是最常被使用的三個功能。運動類APP對于人們體育鍛煉行為和習慣養成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既然不能從根本上阻止學生課上玩手機,那就不如把手機帶入高職體育課堂,利用運動類APP進行輔助教學以及記錄體育課中的鍛煉信息。事實證明,利用運動類APP輔助高職體育教學有著不錯的效果,而且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也有著特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謝銀兒.論素質教育觀下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2(4).
[2]查吉德.低投資回報預警高職 品牌建設任重道遠[N].中國教育報,2016-09-13.
[3]徐國慶.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4]許莉.培養技能型人才目標下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2(26).
[5]高健,顏天民.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12).
[6]吳慧倩.突出職業特色是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核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7]張溪.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體育教學信息平臺的構建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2).
[8]劉傳海,王清梅,錢俊偉.運動類APP對體育鍛煉行為促進和體育習慣養成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