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弱,上網動機不明確。然后提出了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構建多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網絡環境 民辦高校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歐陽曉晶(1979- ),女,湖北仙桃人,武漢工商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碩士。(湖北 武漢 430065)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Z158)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2-0110-03
網絡的普及為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機遇,但同樣也提出了巨大挑戰。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如何構建一個科學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現已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問題。同時,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更新觀念迎接網絡時代,探究網絡環境下如何更科學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為無法回避的一項研究課題。
一、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民辦高校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面臨著社會角色的轉變,往往心理波動較大,同時,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還比較缺乏。
1.心理承受能力弱。民辦高校大學生個性鮮明,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虛擬化、人際交往功利化等現象較為普遍。由于網絡文化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和無序性的特點,這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網絡給他們帶來了不少虛擬的快感。當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往往會選擇網絡作為逃避現實的避風港。互聯網中的交流與現實社會相隔離,與真正的人際關系切斷開來,如果在情感上過分依賴和眷戀網絡世界,那么對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是不利的。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而要預防、減少和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就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
2.上網動機不明確。大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比例非常高,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學生上網行為是否健康,直接關系著網絡文明乃至整個未來社會文明的進程。民辦高校大學生年輕氣盛、情感豐富、意志力薄弱,是處于青春叛逆期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價值觀尚未定型,必然會受到網絡所蘊含的價值觀的左右。網絡信息浩如煙海的同時也良莠不齊,大學生如果沒有分辨信息優劣的能力,就很容易在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現實生活中許多民辦高校大學生沉溺于虛擬網絡社會,迷戀網絡游戲、網上交友、網上聊天,甚至網戀,這影響了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弱化了他們的社會化進程。作為大學生應該認識到沉溺于網上娛樂的不利,轉而用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網絡上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提高辨識和思考的能力。同時,學校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網絡環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理想,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學校不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2)關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的研究明顯不足,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入性,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還有待提高。(3)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匱乏,不能適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4)沒有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不能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進行及時的治療。對此,筆者提出一些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1.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自我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未來勞動者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思想政治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的事。因此,民辦高校領導要從全局出發,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軟件投入。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堅持點面結合的原則,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更多的是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教育的結合,以及他人幫助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
2.搭建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以講座、報告會、面對面的咨詢和團體輔導等形式進行,很多性格內向、交流有障礙的學生沒有勇氣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這就需要我們拓展新的心理咨詢方式,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新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互聯網為大眾所廣泛運用。因此,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建立心理健康網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成為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心理健康網站要內容豐富、更新及時。心理健康網站可以為在校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如學生可以借助留言板、微博、貼吧等多種形式進行心理咨詢。此外,可以研發APP軟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服務延伸到智能手機上。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優點是既可以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與自尊,又更加快捷、經濟和安全。將傳統心理咨詢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相結合,能有效解決大學生在人際關系、學業發展、人格完善、潛能開發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大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規劃人生。
3.構建多方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家庭、學校和醫院多方合作,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和困難進行緊急提示或預先告知,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順利完成學業。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從小到大的教育,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性格塑造起著關鍵作用,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能無視家庭的作用。要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就得指導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學校可以通過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為家長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保持與家長的有效性溝通。同時,學校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干預,并積極地和家長進行聯系,必要時尋求醫院的幫助。此外,高校要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以更好地幫助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渡過心理難關,及早預防、及時疏導、快速控制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降低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率,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4.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大學階段是個體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個體人格完善定型的關鍵時期。網絡以其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逐漸成為學校師生交流學習和思想的重要平臺。傳統的教育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因此,充分利用網絡優勢,以網絡為載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民辦高校應著力將輔導員隊伍打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建立健全輔導員全面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機制,不斷加強對輔導員的有關培訓,努力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以輔導員為核心,以寢室長為主干,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輔導員作為信息的傳遞者,應把網絡上那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先過濾,再傳遞給學生,以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判斷、評價信息。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首先,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其次,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花力氣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從而促進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為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作大事來抓。
[參考文獻]
[1]楊斌,李瑞潔,蓋微微.大學生網絡心理與行為調查研究——以塔里木大學為例[J].黑河學刊,2013(7).
[2]凌傳繁.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S2).
[3]劉麗杰.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構建[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3(5).
[4]張曉偉.探討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6).
[5]費葳葳,郭州平.網絡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8).
[6]李瑜琴.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研究[J].今傳媒,2014(1).
[7]沈承春.基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畢節學院學報,2014(12).
[8]邵美玲.網絡領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
[9]王珊.信息化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