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如創新創業教育缺乏頂層設計,創新創業教育科學體系亟待健全,眾創空間、創意產業基地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不深入,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有待創新等,進而提出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眾創空間與創意產業基地進行融合,構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以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推動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三創平臺 高職 創新創業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06-0078-0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設置創業課程、展示創業成果、創建工作室等方式為主,形式比較單一。因此,高職院校應注重在實踐基礎上研究“三創平臺”融合,構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以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推動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
一、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的重要性
1.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的前進離不開創新,政府大力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隨之全國的“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高職院校不能關起門來搞教學與科研,只有深入了解社會的需求,才能推動學校創新教育模式發展,從而與社會人才需求接軌,在嚴峻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為高職育人模式尋找新的突破口。高職院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改革創新教育模式,加大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力度。高職院校應積極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成為育人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3.為社會輸送更優秀的人才、項目和技術。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心理素質,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
4.緩解學生就業壓力。學生的就業質量是檢驗學校教學、管理等多方面的“試金石”,也是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關注的重點。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創新,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可減輕學生的求職壓力。
二、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1.創新創業教育缺乏頂層設計。目前,我國各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規劃參差不齊,這主要是由于頂層設計和執行缺乏、監督力度不足造成的。高職院校的頂層設計關系到學校今后的發展方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升級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創新創業教育科學體系亟待健全。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教育體系,在培訓、師資規劃、活動策劃、教育內容、課程設置、機構設置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因此,高職院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是碎片化的,難以建立系統的關聯,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眾創空間、創意產業基地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不深入。眾創空間的大力建設,不僅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創業實踐平臺,也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及原有的創意產業基地形成了新的沖擊。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三者間的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不能實現有機融合,難以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4.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有待創新。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較為單一,以線下課堂傳授為主,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以小型創業項目申報、小微型企業孵化等為主,最典型的就是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等孵化機構,教育模式的創新力度明顯不足。
三、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構建
“三創平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眾創空間和創意產業基地)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基于實踐研究出發,積極探索三者既有機融合又各自發揮獨立效用的途徑。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可以為學生解決認知層面的問題,促使其創業意識的萌芽,屬于創新創業的輸入端。高職院校應通過開設創業課程、舉辦創業活動或比賽、開設創新創業講座或座談、參與創業實踐等方式,著力解決學生創新創業知識不足、意識不強的問題,從而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及綜合素質。
眾創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業空間和創業服務,讓創業者把創意想法付諸于實踐,是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意產業基地的橋梁,屬于創新創業的連接器。高校眾創空間可致力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項目)的服務工作,服務方式主要包括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孵化創新創業項目和團隊、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能培訓、舉辦活動和競賽等。
創意產業基地是提供實戰演練的平臺,創業者可以完成真實項目的制作并獲得收益,屬于創新創業的輸出端。高校應以“助力地方產業經濟,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服務學生創新創業”為目標導向,實現創業實踐以“塊”分割向以“鏈”集群的轉變,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互融發展和集群發展,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實踐基礎和平臺。
1.創新創業教育與眾創空間相融合。第一,人力資源融合。高職教師普遍欠缺籌建眾創空間的實踐經驗,因此,高職院校應為眾創空間尋找合作伙伴,共同創建眾創空間,以促使空間建設盡快步入正軌。一是高職院校應引入社會人力資源、創業指導與咨詢機構的專業人才來校授課;二是邀請企業家、政府人士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兼職導師;三是創業導師、有創業意向的教師均可申請入駐空間,以整合創新資源,形成集聚效應,促進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利用。
第二,創業課程融合。高校應將部分創業課程的教學安排在眾創空間,學生通過感知真實的創業環境,切實提高其創業知識和能力。高校還可開設創業大講堂和創業輔導,成立創新創業訓練營,為學生和創業人員進行創業前期教育、模式實習、創業輔導、創業策劃書撰寫等相關服務。
第三,活動比賽融合。高校應充分利用眾創空間承擔各類活動的組織工作,如創新創業大賽、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大學生職業技能競賽;還可以舉辦項目路演、產品發布、定向培訓、創業社團等活動,從而營造真實的創新創業氛圍。
2.眾創空間與創意產業基地相融合。第一,資源的共享融合。資源融合包括項目共享、虛擬項目、分創空間、創業經驗分享等方面。項目共享包含了共享項目的制作、技術等;虛擬項目是將基地原有的項目“借給”空間,通過虛擬項目演練的方式,讓創客模擬項目從孵化到成熟的全過程;分創空間以專業方向或工作室為基礎,在基地中成立分創空間,對入駐眾創空間進行孵化的創業者和創業點子從理念、技術、師資等方面加以指導和完善;創業經驗分享則將創意產業基地前期積累的豐富實戰經驗分享給眾創空間,從而促進空間的迅速發展。
第二,軟硬件融合。在硬件方面,高職院校應避免原有資源的閑置浪費,充分發揮資源作用,如眾創空間設立的“創業咖啡”點,可面向全校提供服務,從而促進新老創客、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與合作。在軟件方面,高職院校可在技術、人力資源、網絡資源等方面充分融合,如以創意產業基地網站為依托,創建“眾創空間”主頁,從而實現信息發布、對外交流、產品推廣展示等功能。
第三,感情交融。基地與空間要成為大學生參與實踐,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的高效服務平臺。所有工作人員在感情上的融合是推動兩者融合的“加速器”,阿里巴巴IPO后出來創業的阿里系中,阿里員工之間互稱“同學”,前阿里人之間互稱“校友”,這些阿里的“老同學”往往成為創業期間的結盟對象。因此,基地與空間成員應加強感情交融,從而促進共贏合作、互幫互助。
3.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意產業基地相融合。第一,課堂與項目相融合。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基地在創新創業課程改革和學生實踐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實現課堂教育、模擬訓練和創業實踐的有機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應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課程的概念,以“項目切入”的方式進行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開展項目的成效評價。
第二,線上與線下相融合。一是高職院校應基于創意產業基地的平臺,對創新創業理論課程教學進行整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文化引導,通過“GYB”(產生你的企業想法)、“SYB”(創辦你的企業)等形式,增強創新觀念,明確創業目標,形成可實際操作的教學資源。二是高職院校應以基地為載體,針對大學生開展“模擬創業實踐”“創業項目學分替換”“現代學徒制”“創業集市”“微項目創業”等創業實踐,扶持學生自主創立公司和工作室,并搭建基地、教師、學生、企業間的線上線下交流通道,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
高職院校應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與理念,以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大力發展創業實踐點,搭建創業平臺,利用空間載體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切實提高其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廣賢.高職院校推行“三三制”創業模式的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2).
[2]周國輝.美麗杭州 眾創天堂[J].今日科技,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