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系大于教育”這句名言被很多年輕的班主任踐行于自己的課堂內外,但過于追求師生關系,也會造成學生、家長對班主任工作的諸多不滿意,事實上,豐厚學養、為人師表勝于“打成一片”。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71-0014-02
“我們班的一些學生真的讓我很是無語,我與他們打成一片。待他們親如兄弟。引領他們成長,陪伴他們學習,甚至請他們吃飯,沒想到的是,學期測評時,他們給我的評語卻隱藏著諸多的不滿意,這個班,我是真的不想再繼續帶下去了。”
發這段牢騷的,是一位年輕的新班主任。
“為什么會是這樣一種狀況呢?”我問他。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也許是因為這個班的學生太不懂得感恩了。”
“那你們班學生對哪個老師的評價比較高一些呢?”
“對外表嚴肅的數學老師的評價還是蠻高的,這是我所沒有想到的。”
“為什么你跟緊班級、貼緊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生卻不領情,你想過這背后的原因嗎?”
“可能是因為我平時對他們太好了,他們已經習慣了我的各種好,總覺得做班主任就應該是這樣的。他們對我的好,已經熟視無睹,而對我的點滴失誤,卻耿耿于懷。”
“外表嚴肅、看起來和學生走得并不怎么近的數學老師。為什么卻收獲了學生的高評價和對他的敬畏呢?”我繼續追問。
“可能是因為我們班的數學老師,課堂教學很是精彩,還有數學老師的嚴謹、嚴肅,也讓學生心生敬畏,所以,他們不敢給他差評。”
是啊!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追問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也許是困難的,但。追問才能幫我們打開心結,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策略。還因為,追問自我,需要勇氣,需要我們向內看。需要我們留一只眼睛給自己,需要我們“將自己拎起來”用心審視。
“關系大于教育”,林格的這句話道出了人與人的相處之道,也道出了師生共處時,和諧、融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于是,“與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真誠朋友,和學生稱兄道弟,甚至參與學生的各種集會”等師生相處的美好狀態。成了很多年輕班主任的理想追求。
不可否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確需要友好、呵護、關愛,這是我們做教師、做班主任必須擁有的一種教育情懷。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做班主任,如果過于注重追求“師生關系”。過于信奉“關系大于教育”,并將這句話奉為自己治班的法寶。從而無限度地應用于自己的班級管理之中、無節制地踐行于自己的課堂內外。也會換來學生、家長對我們工作的諸多不滿意,更會讓原本看起來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滋生出很多的矛盾與不協調。
其實,很多我們奉若圭臬的教育觀點,有時踐行在自己的班級文化坐標中,可能會因為缺失一個恰切的度,而顯得格格不入。畢竟,很多慣常的教育理念背后,是需要有一系列的隱形觀點來支撐的,而我們所秉持并踐行的教育理念。也從來都不是無本之木,它需要有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和存在的坐標。
為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把自己的實踐與智者的觀點等量齊觀,需要進行比較和辨析,一如師生關系,我們需要追問的是“關系大于教育”這種觀點背后的觀點,需要尋找這些理論背后的邏輯支撐,這,或許才是打開我們眼界的意義。
新班主任進入班級。與學生打成一片,固然是可喜的,但我并不贊同也不欣賞“一味追求師生關系、急于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生朋友”的新教師做法,因為,新教師本身已經擁有與學生成為朋友的優勢。如果再過度追求與學生打成一片,就會造成教育的用情過度。畢竟,做教師做班主任,我們更需要的是為人師表。需要擁有讓學生對我們由衷敬佩的、做好教育的專業智慧和能力,尤其是新班主任,豐厚我們的學養,歷練我們的班級管理能力,遠比與學生打成一片更為重要。因為,現在的中學生,他們缺失的也許并不是老師這樣的知心朋友,他們更需要的是教師如何成為他們成人的榜樣,他們更需要的是對教師的為人師表產生敬佩。
如果我們一心想要成為學生的朋友,他們就會像對待自己的朋友那樣,對班主任有諸多的朋友式期待,并會像苛求自己的朋友那樣,來苛求自己的老師、苛求自己的班主任。偶爾,如果我們班主任不能取悅他們,他們就會發怒:“我還以為你真是我的朋友呢,我恨你。”
為人師表勝于打成一片。我一直信奉著這句話,并讓自己行走在教育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