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背景
新形勢下的課程總目標要求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熱愛集體,具有責任感”“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斷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負責任地做出選擇”;承擔社會責任部分的總目標要求學生“理解自己負有的社會責任,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國情部分的總目標規定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認識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鑒于此,我校的德育以“塑造具有道德品質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強烈的自我責任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為目標,以道德教育為核心,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法制教育、環境教育、學科知識教育等相聯系(滲透),力圖通過“東林少年行”這一校本課程讓德育走向“務實”,并聚焦眼前、著眼將來。
二、課程目標
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行動、學會思考,獲得更好的教育、啟發和提升,從而成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有能力、敢擔當的人,成為不負社會期望的建設者和創新者,成為秉承民族優良傳統并且能夠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人。
三、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依據初中思想品德(注:現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下同)教材各年級內容匹配安排。
四、課程資源開發
《東林少年行》是一本針對我校學生的德育讀本,具有如下特點:思想內容上,注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揚與引導,注重對常見的社會現象以及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的剖析,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判斷,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從而成長為有理想、有能力的高素質合格公民;編寫形式上,各類材料的組織與編撰始終圍繞學生的需要、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每一課不僅有供學生閱讀的內容,而且有啟發他們深入思考的空間,更要求他們去動手實踐。整個讀本基本囊括了初中階段學生成長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并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充滿著積極樂觀的勵志性內容,既可以作為學生的自讀本,也可以作為教師開展專題教育的教本,還可以作為系列主題班會、活動的底本。
五、課程實施創新點
該課程一共八講,分三年學習。每次學習主要利用每星期的班會課進行。
在實施過程中,創新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
1.強調與生活實際以及思想品德課程的聯系。
我們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直面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組織開展班會活動,為他們的思想道德成長服務。我們要求該課程的實施者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積極開發各門學科中的相關資源,加強與思想品德課程的聯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我們要求班主任善于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還要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提高他們道德踐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活動中,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參觀、討論、訪談、項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合作與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與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提升道德學習能力。
六、課程評價
該課程倡導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觀察。
班主任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并記錄下來,將其作為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引導的依據。
2.描述性評語。
班主任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學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現,如態度、能力和行為等寫成評語,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3.談話。
班主任通過與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對話,獲得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的信息,并據此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引導。
4.行為表現評價表。
班主任建立學生的品德成長評價表,如《自理自治學生評價手冊》中的評價表;每學期根據教育目標設立若干行為目標,制定行為表現評價表,記錄、評價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進步和成績。此類評價表以學生的自我描述、自我小結為主,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學生以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雙重身份參與評價過程。
七、課程物化成果
1.校本教材《東林少年行》;2.正在形成中的配套教學方案設計集;3.在無錫市義務教育階段特色課程評選活動中榮獲二等獎;4.《知情感恩 創建和諧社會》(沈丹楨)在2013年無錫市中小學優秀德育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等。
(根據“江蘇省初中課程建設特色學校”評選活動中江蘇省無錫市東林中學參評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