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奧運會上,傅園慧“用盡洪荒之力”的妙語仍回響耳畔。那么,同樣傾盡洪荒之力做教育的雷夫老師又有怎樣富有“魔性”的測驗呢?
1.你是否曾因為老師教得很無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書,而在上課時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書?
2.你是否曾因為邊吃飯邊看書而被罵?
3.你是否曾在睡覺時間偷偷躲在棉被下看書?
……
這真是份可愛又有趣的測驗卷。它告訴我們:閱讀——興趣使然。雷夫指出了學生缺乏閱讀興趣的癥結所在——“基礎讀本”“盲目的善意”“指導不足”。他說:“除了基礎讀本之外什么都不讀,只會走入死胡同。”
是的,不能只讀教材、只讀節(jié)選、只讀簡介,“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當然不能領略閱讀的魅力。
對此,雷夫的金點子可以概括為: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創(chuàng)設閱讀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廣泛地閱讀。這樣做,對于那些有出色的閱讀能力的學生而言,是很好的。而對于那些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雷夫則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我想,這與“分層次教學”的觀點是一致的。雷夫首先會“解釋教材,讓落后的學生跟上進度,還會事先幫閱讀程度只有初級的學生準備特別簡單的段落,讓他們在課程開始前便贏在起跑線上”;其次,他會“讓個別的學生閱讀合乎自己程度的書籍”。這樣,學生會克服不安情緒,在點滴的成就感上,不斷地積累自信。所以,傾盡洪荒之力去閱讀,這個“力”,得是“巧力”,要講究方法,激發(fā)興趣。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14歲的路易斯在讀完黑人劇作家韓絲·貝莉的經典作品《日光下的葡萄干》的最后幾行后,在座位上默默掉淚。路易斯說,貝莉寫的是他們家的故事!這淚水讓我想起多少個被文字打動的場景。
我想說的是:笑聲和淚水,都是理解作品、建立聯(lián)結的最好見證。
我曾在教學《朝花夕拾》時,向學生推薦陳丹青先生的《笑談大先生》一文,并將個人認為最精彩的文字呈現(xiàn)出來,請學生欣賞。課后,我留給學生的作業(yè)是深度閱讀:“陳先生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忽兒蒼老精辟,如《故事新編》;忽兒溫潤出神,如《朝花夕拾》。那么,你能列舉一些作品或者作品中的一些文字,來說明魯迅先生的某種文風嗎?”學生充分閱讀、舉例說明后,這才驚嘆于陳丹青先生對魯迅作品認識的精準。
讀懂好作品的標準不是做對了多少練習題,而在于思想與靈魂的共鳴。所以,傾盡洪荒之力去閱讀,這個“力”,得是“心力”,要讀懂作品,形成感悟。
雷夫說:“身為父母和師長的我們必須謹記,即使置身在這樣的文化當中,培養(yǎng)孩子終身閱讀習慣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所以,傾盡洪荒之力去閱讀,這個“力”,得是“恒力”,要持之以恒,終身閱讀。
讀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灼傷我盯著分數(shù)的眼睛,讓我在閱讀教學的路上上下求索——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體驗,分享他們因閱讀而生發(fā)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做,我們的學生才會傾盡洪荒之力,創(chuàng)造閱讀奇跡 (作者為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