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現場觀摩了沈學峰老師的“三國鼎立”一課,我的頭腦起了風暴:“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教師有什么樣的素質,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歷史課堂應是一個思想場域,包括理解力、解釋力、論證力、思辨力,以力傳力。沈學峰老師告訴我們同仁,基于史實的初中歷史教學理應關注實證意識和史思傳導。
一、史實以多變化的手段呈現合情合理
按照常理,講述戰爭,很多教師簡單地處理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和影響的對照,或列表,或圖片,或劃書,或填寫學案。沈老師則平中出奇,用“動態地圖”配之以解說,以“戰術連連看”進行小組互助合作,還原歷史時空,激發歷史智慧,直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培養學生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能力,在以下三方面促進教與學的輪動與轉化:其一,通過本課教學,初一的學生在學習歷史伊始就能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其二,明確歷史時間與空間構建與牽連的多種方式,并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初步了解歷史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其三,理解隨著時空轉換,歷史在演進,并據此對史實作出合理解釋。
其高遠的立意,多變的手段始終從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出發,設置懸疑,層層設惑,譬如新課以“洛陽鏟”導入,以曹操墓葬被盜過渡,以我國文物工作方針明理,以曹操墓出土文物的特征收尾,推波助瀾,步步延展。
二、史證以多角度的材料展示入題入心
歷史教學繞不開史料,史料實證強調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的真實,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沈學峰老師在這方面用心甚巨,注重史料的篩選和組織,多角度懸疑問道,決不把現成理解和既定結論強加于人。為了探究曹操兩場戰爭一勝一輸的緣由,他展示了三組共11則材料8個問題,第一組材料圍繞“曹操采取的措施”引出“曹操對人才的態度”的話題,第二組材料由“曹軍犯了兵家大忌”引出“軍心民心”的視角,第三組材料從“孫劉的措施”引出“戰略戰術”的結論,最后師生對話:“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至此,經過師生對材料的嚴格檢驗,一是努力重現歷史真實,最大限度地走近歷史的真相,這樣,“史料實證,多元互證”的思想就會深入人心。二是拋出懸疑后,教學目標按興趣、動機、思考力、判斷力、事實及其背后的價值觀推展,師生對話的思維層級逐步遞進。顛覆了以知識點為中心的學科教學目標的設定,不是單純地堆砌知識點,而是直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三、史思以多層次的價值引領激發求善求真
以史實為基礎,以實證為手段的歷史教學必然走向以史思為歸依的價值引領,實現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使學生從人文研究的對真、善、美的追求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凝練出正確的價值取向。就此,沈老師的高妙之處在于善于制造沖突,追求學生思維的視域開啟和視角轉換。依照慣常,講完書本知識,似乎應該小結了,沈老師突發奇想,以“講講赤壁之戰的故事”入手,在學生踴躍發言之后,拋出一個問題:“猜一猜,這些故事是真的嗎?”師生探究,接著教師告訴學生,他們所講的故事大多來自《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其實很多事實并非如此。接著,沈老師順理成章地呈現“史家評曹操”“歷史文物說曹操”環節。話題似乎從史趣入手,卻以史思結束,一下子將不被人關注的問題轉換成能夠刺激課堂討論的問題,學生思維的視域頓時打開,向多個方向發散,調動大腦運用新的方法進行知識的重新建構。通過對話研究歷史,清晰地展示歷史事實的邊界組織及其觀點,引發多角度的思考,傳統的認識受到挑戰。
為了從“三國鼎立”引出“統一是歷史大勢”這一思考,沈老師使用動態地圖展示從夏到晉中國地域變化趨勢,進一步聯系臺灣問題、南海問題,堪稱又一個經典,此處不再贅述。
歷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而不是抽象概念的化身,所以歷史學習必須觸及人們的靈魂深處,使其感于心,思于行。教學歷史的人,其思想理論的深度和心靈覺慧的廣度同等重要,可以想見,一個對歷史缺乏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教師又怎能給學生以感染力、遷移力和思想力?沈學峰老師是有思想力和理解力的。他帶領學生領略三國歷史,讓課堂的進程行云流水,讓歷史的展開縱橫貫通,讓教學的立意意旨高遠,移情換位,為遷移而教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歷史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常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