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立意:
在前幾章的教學中,學生對物質組成及表示方法、化學方程式等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對化學探究學習活動也有了一定的實踐體驗。在學習第一章時,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一些常用的探究金屬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安排本節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運用化學用語來描述物質的性質與變化,進一步學習和運用探究學習方法,擴大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本節涉及許多化學反應,如金屬與氧氣、稀硫酸、稀鹽酸、鹽的反應。正確運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這些反應,從反應的基本類型給物質分類,是本節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活動獲取知識,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注意對學生進行書寫方程式技能的訓練,要求學生能熟練地寫出簡單的方程式。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產、生活實際中學習知識,并用科學知識指導實際生產。
問題引入:
金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類重要材料,學生搜尋教室內的金屬材料,討論:這些物品是由什么金屬材料制成的?
討論總結金屬的物理性質。
1.展示銅的應用的四幅圖片,討論交流:反映出金屬的哪些主要的物理性質?
學生討論后小結:金屬的主要物理共性。
2. 討論:有關金屬物理性質的應用。
(1)為什么鐵制的鍋鏟需要加木柄或塑料柄?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何不用銀導線?
(3)選擇鑄造硬幣的金屬材料要考慮哪些因素?
通過以上討論,學生認識到金屬的一些常見的物理性質。
討論總結常見金屬的化學性質。
問題引入:
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哪些金屬能與其發生反應?各是什么條件?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1.學生實驗探究鋁與氧氣反應情況。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鋁為什么會變暗、失去光澤?
(2)為什么“鋁”不滴落下來呢?
學生討論后小結:(1)打磨后的鋁片加熱后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表面生成三氧化二鋁;(2)加熱條件下,鋁表面易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這層固體膜可以將膜內熔化的液態鋁包裹起來。
2.學生實驗探究金屬與酸反應情況。
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的方法比較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
實驗用品:鎂條、鋅粒、鐵絲、銅片、稀鹽酸、稀硫酸、試管。
實驗要求:每四位同學為一組,分工合作進行探究,并將全體同學分成A、B兩大組。
A組:取四支試管,分別加入鎂條、鋅粒、鐵絲、銅片,然后加入少量的稀鹽酸(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即保證同種酸的體積相同) ,仔細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B組: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相似的實驗。
[實驗內容\實驗現象\化學方程式\鎂條與稀鹽酸(稀硫酸)\\\鋅粒與稀鹽酸(稀硫酸)\\\鐵絲與稀鹽酸(稀硫酸)\\\銅片與稀鹽酸(稀硫酸)\\\]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哪些金屬能與稀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反應后生成了什么氣體?哪些金屬不能與稀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
(2)比較四種金屬分別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將四種金屬的活動性按由強到弱的順序進行排序。
學生討論后小結:(1)不是所有的金屬都可以與酸發生反應 ;(2)金屬種類不同,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不同。
書寫上述反應方程式后師生共同總結:從金屬與酸反應的物質類別總結出此類反應方程式的共同點——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置換反應)。
3.學生實驗探究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情況。
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鐵與硫酸銅能否發生反應?反應的產物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小結:鐵與硫酸銅反應的現象及化學方程式。
教學反思:
本節課選擇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知識——金屬的性質,抓住金屬與氧氣、酸、鹽反應的核心知識,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整合教材,落實好教學的起點,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展開教學。通過系列圖片創設情境,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提取物理性質信息,生成新知識。問題鏈引發學生思考,觸發學生對金屬化學性質的逐步認識,借助分組實驗,找到金屬與酸反應的證據,感悟到了新物質的生成。
學生親歷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過程,通過對參加反應和生成產物物質類別的思考,水到渠成地認識了新的反應類型——置換反應。
教師設計具有明顯對比度的實驗,能讓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和思考,師生間的對話與溝通,達成認識金屬的活動性的教學目標。
立足課堂,探尋課堂教學的規律:形成“教師、學生、教材”相協同的規律。要把教學活動當作有機整體,而不是把“教”與“學” 割裂開來。要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共同的為實現學習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通過對話等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受化學從生活中來又回歸生活之中的理念,使教材知識深入到學生深層知識結構中(作者為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