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白塔中學是一所位于城郊接合部的學校,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得學校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全校學生數的72.3%。為此,我們順應教育形勢的發展變化,申報并成為常州市金壇區首批“小班化教育試點學校”,在“教與學的關系、教與學的方法、教與學的評價”等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
學生的科學發展、教師的終身發展、學校的長遠發展都必須建立在課程建設的基礎上。考慮到政治(注:原“思想品德”,現已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下同)、歷史學科的基礎性,以及其在我校課程發展中的相對薄弱性,近年來,我們在這兩門課程的建設方面投入了較大氣力。
一、課程建設目標
我校政史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制訂科學的建設計劃,注重使用技術“重塑”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注重使用“智慧”整合課程,注重使用“適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用“政治觀點”闡釋“歷史事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并會用“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實際驗證“政治觀點”,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政史學科的能力,提高政史教學質量。
二、課程建設內容
1.加強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滿足課程建設的人力資源需要。
一是常規的重塑。①變備課本為備課紙,變紙質備課為電子備課,凸顯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分層等;②改變課桌椅排列及師生站(座)位方式;③與幫扶學校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第二中學共同開展聽、評課等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使他們更快、更好地走向成熟。
二是行動的研究。我校堅持從發現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出發,在實踐中研究“實踐”、改善“實踐”。為此,我們申報了“農村初中小班化教育環境下‘自主、合作’課堂模式的研究”和“青果在線學校環境下農村小班課堂績效的研究”兩個課題,其中,前者為常州市重點課題,后者為中央電教館重點子課題。我們倡導教師帶著“課題”走進課堂,帶著“課題”走出課堂,帶著“課題”備課、聽課、議課、反思、研究。
2.課堂模型建構,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奠定課程建設的質量基礎。
“傳統研究”和“網絡數字化研究”相結合,使課程建設研究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我校建成了E課堂教室,并依托常州市青果在線學校(注:這是由常州市教育局主辦、常州市教育服務中心承辦的一所支持在家學習的網上學校)和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重點課題“青果在線學校促進教與學方式轉變的研究”,積極探索青果在線學校與農村小班化教育的整合路徑。
一是關于初中階段數字化學習的基本內涵、特征、原則與價值的文獻研究。
二是“‘青果在線學校’+‘自主、合作’”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由于我校72.3%的學生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擁有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家庭不多,為此,我們把研究視角定位在課堂內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上。
(1)課堂內的“個性學習”。
在青果在線學校的支撐下,我們主要研究了以下三個問題:①集體備課方式和自主合作課堂教學操作流程的研究;②青果在線學校環境下,學生自主與合作策略及其關系的研究;③課堂教學設計(1課時)如何充分利用青果在線學校資源的研究。
(2)階段教學內的反思提升課型研究。
主要包括:學習小組分組,自主、合作學習時間的分配,學習進度的跟蹤與管理,自主、合作策略的選擇,學習效果的檢測等。“學而不思則罔”,在一定階段的教學時間內(通常為1~2周),我們專門調出1~2課時,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反思,并通過青果在線學校進行自主補償、自主練習和自主拓展,在自主在線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多維合作。
(3)借助“大數據”,有重點地開發與運用數字化學習課程資源。
如果不考慮教情、學情,全面、全盤地接受青果在線學校的資源,教與學勢必“水土不服”,為此,我們借助從上述兩個環節的實踐研究中收集到的“大數據”,充分發揮其改善學習的三大核心要素(反饋、個性化、概率預測)的功能,有重點地開發與運用數字化學習課程資源。
三是基于青果在線的學業評價研究。
我校借助平臺,及時記錄學生的思考、合作、表達、作業等情況,從而對課程調整、教材重組、課時分配做出相應的變革,同時生成學習報告,幫助每一名學生開展高質量的學習活動。
經過兩年半的實踐研究,我校政史組利用青果在線學校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對教學內容、方式、手段等進行整合,目前已基本形成“課內先學—分層答疑—合作交流—補償提升—當堂反饋”的模式,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使每一位學生學有動力、學有信心、學有方法、學有成效。
3.整合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各項特色資源,提高教師的課程執行力。
一是整合學科課程資源。
我們在考查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按照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自行開發校本課程,將政治與歷史相關聯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研發出與教材內容相配套的課程資源,努力做到每課有動態的教學設計、有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成果的展示與交流,每單元有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問題空間。
二是開發利用地方特色資源。
利用地方特色資源,開發地方課程,可以豐富政史課程內涵,從而實現課程功能的最大化。為此,我們抓住金壇本地的文化特色、歷史傳統,如段玉裁紀念館、華羅庚紀念館、太平天國戴王府、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莊城橋等,將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開發出相應的校本課程。
三是通過活動課程提升學生的能力。
能力在活動中提升。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鍛煉學生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我校成立了政史社團——溯源社,定時定點開展活動,通過報告會、故事會、課外閱讀、編寫歷史手抄報、觀看歷史電影并撰寫觀后感等方式,引導學生動腦動手,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政史知識的理解程度,更大限度地培養學生運用政史知識的能力。我校還以溯源社為平臺,在全校開展了政史系列趣味活動,如“銘記紅色經典,傳頌中華精神”講故事比賽、“黨在我心中”剪紙比賽、“紅色經典伴我成長”主題征文比賽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政史知識的積極性。
三、課程建設成效
三年來,我校的課程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得到了教育專家和同行的廣泛認可。
1.學生的政史素養得到了提升。
課程建設實施一段時間后,我們對學生學習政史的興趣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政史的興趣有了顯著提升(表1),而且,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成績。目前,我校的政史教學質量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也在這兩門課程的帶動下有了改觀,這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懷下,在兄弟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政史教師參與政史課程建設的積極性日益提高。學校以此為突破口,帶領全校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實踐,如英語、語文閱讀課程建設,物理、化學實驗課程建設等。在這個過程中,全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理念、課堂教學水平、教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完成了從“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3.課程實施成果產生了良好的輻射影響。
我校在努力做好課程建設的同時,也重視階段性成果的推廣,多次在各級各類活動中進行經驗介紹和成果展示,得到了大家的關注與認同,不斷地有學校、教師前來交流、學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所地處城郊接合部的普通初中,我校的政史課程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將邊探索、邊改進,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以期課程建設能真正地讓全校師生受益。
(根據“江蘇省初中課程建設特色學校”評選活動中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白塔中學參評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