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觀察是一種全新的解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本文結合課堂觀察的具體案例,通過細化對各環節的要求,積極探索提升課堂觀察實效的策略,努力追求課堂教學效能的最大化。
關鍵詞
觀察 反思 提升 實效
課堂觀察作為一種聽評課的范式,起源于西方的科學主義思潮,是指對某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或教學的某個方面進行觀察解讀,并把觀察到的情況進行記錄,然后,在課后展開定性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謀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和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改善。
由此,我們認為課堂觀察不是對以往教學研討方式的顛覆,而是對教研過程的進一步充實和補充,讓我們更理性地從點到面、由淺入深地反思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具體的教學行為。我們在三年多的時間內,開展了一系列的課堂觀察活動,并對各個環節進一步細化和充實,努力提高課堂觀察在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方面的作用。
一、細化分工,解讀原生態課堂
【案例】“第三節課,我們要利用陳老師的初三復習課進行課堂觀察活動,主要觀察點是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昨天我已和陳老師溝通過了,但我們要觀察的內容,陳老師還不知道。下面,我對參加觀察活動的老師按時段進行分工……”(摘自錢偉春“語文組課堂觀察活動準備會”發言)
為了扎實有效地做好課堂觀察,我們首先對整個觀察活動進行精心的規劃、妥善的協調和精細的分工,活動的具體規劃由學校教科室或教研組長負責。在活動準備階段,重點考慮的是如何利用原生態課堂,如何選擇觀察點和做好觀察時段的劃分等三方面的工作。
1.課堂觀察是常態觀察。
我們盡量不專門開設課堂觀察課,而是利用原有的教學公開課,不增加教師的負擔,教師在上課前也不知道觀察的內容,以保證觀察活動的課堂是原生態的,被觀察教師帶著上“家常課”的心態來上課,杜絕了課堂表演的成分。這樣原生態的課堂教學,不僅更能體現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失誤,也使我們觀察到的問題更真實有效,使課堂觀察活動更有價值。
2.選擇一個合適的觀察點。
選擇一個觀察點,可以讓參與活動的教師有一個明確的觀察角度,明確這節課的觀察內容。觀察點可以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來選擇,例如數學課抓住學生課堂訓練的有效性;英語課抓住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導入的藝術性;語文課抓住教師提問的有效性和學生應答反饋的合理性;物理化學課針對課堂演示實驗的規范性……
在實施活動時可以根據需要,采用“一人一點,一人多點,多人一點”的觀察模式。我們認為在課堂觀察活動剛開始的階段,可以采用“多人一點”的模式,這樣可以集中力量、突破難點,有利于把課堂觀察做得更加深入透徹。
3.合理劃分各觀察時段。
劃分課堂觀察時段是根據觀察活動的實際需要和目的,劃定觀察活動的時間范疇,有利于觀察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主要可以根據上課環節或時間來分。我們經常將45分鐘的課劃分成多個時間段,每個時段一般在5~10分鐘,每個時段安排相應的教師進行觀察記錄。一般一節課進行一項觀察,當參與觀察活動的人數較多時,我們就安排不同的觀察點同步觀察,這樣,一節課就可以完成兩個角度的觀察活動。
觀察活動可以超越一節課的時間約束。例如,我們在課堂觀察中,通過“一課多上”的方法,截取相同教學環節或教學情景的片斷進行橫向觀察、比較。再如,我們在進行英語課堂觀察時,截取不同教師同一課文的不同導入方法,或不同教師不同課文的相似導入方法,進行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收益頗多。
二、細化過程,實錄教學環節
【案例】“第16~20分鐘,王老師在做化學實驗的過程中,一邊演示,一邊提醒學生注意實驗中出現的反應現象。他讓兩位同學指出他在實驗操作中的兩個錯誤,第二位同學起初沒能找到錯誤。王老師提醒了兩次之后,他才找到了操作中的錯誤。經過這一耽擱,實驗做得比較慢。王老師正在讓大家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討論……”(摘自吳文梅《化學實驗操作課觀察筆記》)
1.觀和聽是獲取第一手資料的重要手段。
整個觀察過程是將課堂中的連續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的教學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
課堂觀察獲取資料的最重要手段是 “觀”“聽”。例如,我們在以上觀察活動中,就要求教師認真觀察教學目標達成與否,教師分析點評、學生的討論探究等一舉一動和課堂上其他臨時性的生成(如說話的語態、習慣性的小動作等)都要看清、聽清。作為課堂觀察者應學會觀察和傾聽,邊觀邊聽,以聽助觀。
2.記錄是保留數據或文字的有效方法。
課堂觀察要在課后對所觀察的問題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最重要的依據就是觀察者記錄的筆記。一般而言,觀察者要如實、快速地記錄看到和聽到的種種現象,一般不宜當場花時間對現象進行分析或做出判斷,以免影響記錄的進程,或遺漏一些重要的信息。
3.借助教學輔助工具是必要的補充。
為了能及時、有效、全面地實錄整個教學過程,觀察者可以根據需要,借助錄音機(錄音筆)、錄像機等輔助工具進行全程錄音或拍攝,尤其現在錄播教室、未來教室等現代化設施的使用,完全可以對課堂觀察中一些疏漏或不清楚的地方,在課后進行及時補充或修正,使我們的觀察更加充實、完整、有效。這些資料的保存也會成為我們課堂觀察非常珍貴的原始資料。
三、細化反饋,激發“頭腦風暴”
【案例】“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能從逆向思維的角度思考問題。雖然用時稍多,但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問題的實質,也有利于類似問題的解決。所以,我認為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做法是一種創新,而不是一種失誤……”(摘自徐慧《英語組課堂觀察活動反饋總結》)
在觀察活動結束后,觀察者和被觀察者針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細致深入的探討、分析、總結,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百家爭鳴”,并制定后續教學方案。我們的課后會議內容一般包括自我反思、思辨對話、協調改進三方面。
1.自我反思中回歸理性。
每一次課堂教學都是教師激情的釋放,課后的自我反思往往能讓執教老師通過冷靜的思考,再次回顧整個上課過程,分析失敗教訓,總結成功經驗。反思的內容可以是目標的達成,也可以是教學的亮點或缺憾。
2.思辨對話促“頭腦風暴”。
思辨對話是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經過面對面的交流,通過觀點的碰撞,每位參與者都能經歷一次“頭腦風暴”。大家可以針對有較大分歧的某一方面,展開激烈的爭論;也可以對某一共識進行補充和提升……最終達到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的目的,同時也在體悟和思辨中感受課堂教學的無窮魅力。
3.協調改進求“多贏”。
我們認為課堂觀察的最終目的是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能。通過定量定性的細化分析,不僅摒棄了過去教學活動中,針對一節課的教學泛泛而談的研討方式,能讓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就自己感興趣的教學環節,多視角、多方位尋找有效教學的方法,共同協商、共同制定更加合理可行的教學策略,供大家分享。
四、細化認識,凝聚踏實的態度
【案例】“現在的教研活動搞得真累。又要觀察,又要記錄,還要連續開好幾個會。不如以前輕松自在不說,觀察來觀察去,好像也沒有多大效果……”“我覺得課堂觀察夠‘神’的,它能計算出你一堂課上說了多少廢話,更不要說其他問題了,咱以后的‘評課’‘評先’就指望它了……”(根據兩位教師的對話內容整理)
在三年多的嘗試中,我們可以說是在教師的批評和追捧中歷練出來的,其中有教師對課堂觀察的繁瑣程序提出質疑批評,也有教師看到課堂觀察能解決許多教研活動不能解決的問題,把它當成了“萬金油”……最終,我們形成對課堂觀察的清醒認識,它只是教師研究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不是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的全部。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的話,課堂觀察只能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學藝術中的一部分問題,它善于對課堂行為進行局部的分析與診斷,而不善于對課堂事件進行整體的、宏觀的把握。
課堂觀察只能觀察可視、可感的直觀現象與行為,不能包容課堂教學的所有行為。從目前我們所看到和進行的課堂觀察來看,往往集中在方法技術層面。例如課堂提問設計、多媒體運用、教師講解和學生活動比例等,但是很少關注課堂教學內容的生成、課內外資源的融合、課堂內學生思維的開拓和發展、課內外學生活動內容的設計等。另外,課堂教學中有一些環節是無法量化觀察的,也不一定有一致的認識,這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摸索改進。
總之,課堂觀察是最大化地發揮教師群體共同協作的精神,對課堂教學進行細化觀察的一個過程。課堂觀察不僅需要一種平和的態度,一定的專業培訓,還需要現代化設備與技術進行保障。目前,雖然我們摸索還不夠深入,但相信今天每一次粗淺的嘗試,每一個細節的充實,都是為了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向著更合理、更高效的目標邁進。
(作者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