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做好語文實踐活動?我個人認為,主要要做好兩點:一是如何做好課內的語文教學活動,二是如何做好課外的實踐指導。本人以“我也來對對子”為例,與大家交流本人對語文實踐活動的感悟與體會。
一、課內教學:由淺白到深入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對對子;接著,教師可以編制一首簡單的《對子歌》,幫助學生理解對子的概念。
也可以利用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進行練習,比如:粗茶淡飯對山珍海味,流芳百世對遺臭萬年,雪中送炭對錦上添花。
也可以利用學過的古詩進一步理解對子的結構,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教師必須先教會學生看懂對子,理解對子的構造,即形式上要對稱,上下聯要對仗,要形成對偶句。對對子上下句字數要相同,詞性要一致。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上下聯的意思可以相反,也可以相關或相承。總之,只有學生看懂了對子,才能夠自己嘗試著對對子。
二、課外指導:由書本知識到生活實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對聯——門庭院落、機關學校、名勝景點等場所懸掛對聯;紅白喜事、盛大慶典、新春佳節的時候都會張貼對聯;我們在閱讀經典名著的時候,也會讀到對聯……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做個有心人,善于學習,勤于積累,勇于嘗試創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游外出,瀏覽風光,可以學習語文知識,增長見識。比如,鎮江北固山上有一副對聯:“山從平地起,水向遠天飛”。比如,南京夫子廟西牌坊有一副對聯:“都是主人,且領略六朝煙水;暫留過客,莫辜負九曲風光”……
這類對聯學生在游玩時,都有可能遇到,但是,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學生會一看而過,或者是熟視無睹。作為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外遇到這類對聯時,應細加品味,咀嚼欣賞,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及時積累。比如,蘇州網師園有一副疊字楹聯:“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草草卿卿暮暮朝朝”,全聯描繪了網師園山重水復、鳥語花香的美景,以及游客流連忘返的境況,讀來聲韻鏗鏘,語義深長。
在家“讀萬卷書”也可以學到語文知識,一些名著里的律詩和詞賦,都鑲嵌著許多精美的對聯。在《紅樓夢》第七十六回中,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節的晚上,進行對詩游戲,其中不乏精妙的對聯。其中,林黛玉說“幾處狂飛盞”,史湘云對了“誰家不啟軒”,然后拋了一句:“輕寒風剪剪”,林黛玉對了“良夜景暄暄”……這次對詩對到最后,史湘云說的是“寒塘渡鶴影”,林黛玉對的是“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贊道:“果然好極!非此不能對。好個‘葬花魂’!”因又嘆道:“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喪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于清奇詭譎之語。”由此可見,在課外閱讀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對對子。
所以說,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僅是課內的教學活動,更多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吸納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而且教師應該將語文實踐活動盡量設計得趣味化、游戲化,讓學生覺得好玩,有意思,語文實踐活動才能夠彰顯出足夠的魅力(作者為江蘇省鎮江市新區教育發展中心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