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主任應想方設法整合家庭、社會和學校等各種教育資源,在實踐中提升自身教育資源整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教育資源整合;方法;案例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5-0007-02
【作者簡介】翟曉周,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壘中學(四川都江堰,611830)教師,高級教師。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力軍,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敗。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班主任不能孤軍奮戰,而應該整合家庭、社會和學校等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的最大合力,提升班主任工作的水平,促進班級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整合家庭教育資源,家校良性互動
筆者從事中學教育教學工作20年,班主任工作10年,在做班主任期間,一直重視整合家庭教育資源。
2013年秋季,我擔任班主任。班上有個學生唐XX,學藝體,專業優秀,但是行為習慣不好,學習積極性不夠。我了解到她是離異家庭的孩子,跟著媽媽,但是和繼父關系總處不好,媽媽對她除了問成績很少關心別的;爸爸只管給錢,很少和她交流。因此她不太服從家長管教,在校不太遵守校規,我行我素,打扮成人化。為了改變她,首先,我不厭其煩地同她爸爸媽媽雙方通過微信、電話、面談等進行多渠道溝通,矯正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建議他們給孩子更多真正的溫暖和關心。其次,動員她爸爸和繼母一起到校看她,陪她過周末;讓她媽媽和繼父一起在節假日來接她,關心她的成長,多鼓勵幫助;筆者也經常同她談心,真誠交流,對她予以關心和幫助。通過一個學期的家校共同努力,孩子開始變化,能夠接受兩個爸爸兩個媽媽對她的雙倍關愛,在學習生活上自己也開始變化了,2016年順利考上理想的大學。
這個孩子讓我開始思考建立學生家庭情況檔案,幫助學生營建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我也進一步思考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聚合家庭教育的正向力量。
家長會是每學期班主任工作的規定內容。按慣例,每學期期中和期末都會召開一次全體家長參加的家長會。剛接手高一班主任工作,我就開始籌劃期中考試后的家長會,想方設法要將家長會開得更有實效。我結合班級實際,事先征求家長的意見,確定家長會的方案,并要求家長一起來籌備。其中有一項特別重要的內容——每個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做一次真誠的交流,不能來參會的也必須提前寫好寄給我。家長會后,孩子們讀爸爸媽媽的信,感受親情摯愛,同樣給爸爸媽媽寫一封回信,同爸爸媽媽真誠交流。這樣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隔膜減少了,真誠交流增加了,彼此之間的關心落到實處。家長和學校產生了最大的教育合力。
家校結合,互相協作,互相支持,孩子得到健康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得以深化。
二、整合學校教育資源,疊加教育力量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德育活動是班主任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
2007年5月中旬,學校要在各年級選拔2個班的班會課在期末召開的德育年會上展示。當時我擔任高一年級的班主任,在有些班級認為準備這堂班會課會耽誤學生學習時間而不太愿意參與的情況下,我在全班做了動員,要求全員認真參與,組織一堂以“文明守紀”為主題的班會課。在準備期間,全班學生呈現出空前的團結,不少學生展現出意想不到的才華,班級凝聚力大增,學生學會了更加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學習熱情高漲。班會課由學生主持,內容有主題演講、小品表演、知識競賽、主題歌曲合唱等。筆者只是作為嘉賓發言5分鐘。這節班會課在年級上脫穎而出,期末進入了德育年會展示并獲得了學校第一名。同時期末考試,本班獲得成績進步最大的班級獎。這個班級此后在各方面都一直是年級的榜樣。
班會課不能走過場,一定要結合班級實際和需要,認真開展。班級活動,全員參與,讓學生體驗到班級的榮耀。這樣就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力量。
2016年,筆者擔任高三班主任,學生來自全省各地,有的離家幾百公里,一個月都難得回家一次。高三的學習很緊張,學生壓力很大,每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學生就顯得很孤單。為營建一個溫馨溫暖的班集體,筆者在征求班委干部意見的基礎上,決定每月舉辦一次班級集體生日晚會,讓學生感受班級的“家庭溫暖”。第一個月,恰逢中秋節,我就安排了集體生日晚會。學生們圍坐一圈,吃著月餅和蛋糕,表演著節目,齊唱著生日歌。這一晚,學生很快樂。筆者還利用微信,將實況同步發布到班級家長微信群,家長也十分感動,此后與我的交流也更加頻繁。
自此以后,每月一次集體生日晚會成為慣例。學生獲得了學習高壓下的短暫放松,切實感受到“家”的溫暖,集體意識和榮譽感增強了,“自私”心態明顯減少減弱,班級呈現出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良好面貌。
學校教育資源十分豐富。比如:學校德育活動——每周的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國慶節活動、法制教育、五四青年節慶?;顒?、成人儀式、一二·九紀念活動;文體活動——運動會、大課間、課外活動、藝術節、合唱比賽;學科主題活動——英語角、手抄報、作文賽、學科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等。這些都是班級教育的切入點。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接受熏陶與洗禮,增長知識,展示自己,鍛煉能力,收獲成長,并增強了紀律規范意識、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獲得成長動力。
三、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
社會是學生將來生活的環境,在學生教育中融入社會資源,無疑會產生巨大的正面效益。
2016年秋學期開學伊始,筆者就根據學校部署,組織安排學生去都江堰文廟,參與學校組織的謝師禮和拜師禮,學生在儀式上穿著漢服、誦著《禮記》、行著拜禮、聽著教誨,受到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寒暑假,我都會要求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與調查活動,要求學生真正深入社會生活,去企事業單位、工廠、社區,做調查、當志愿者,去適合的地方打工。通過調查和實踐,獲得生活的真實體驗和社會經驗,將學校所學與生活結合?;顒咏Y束寫出報告,開學后展覽評比。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青少年教育基地,如綿陽的李白故居、成都的杜甫草堂、都江堰市的文廟,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情操的熏陶,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獲得成長的內驅力。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惫P者每周都會安排一節課時間讓學生觀看《新聞周刊》,討論一周來的社會熱點,然后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評價,引導學生關心生活,關心社會和國家。在學生疲倦期,筆者就讓他們收看《決不放棄》一類的視頻,或將生活中拍攝和收集的資料做成PPT或者視頻給學生播放,讓學生獲得不斷前行的原動力。我們處于信息化的時代,可以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身在象牙塔,活在社會中,從而產生更強的成長動力。
總之,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教育資源,形成最大教育合力,讓自己的德育工作效益最大化,從而也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