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教育活動都是以生命為前提的,生命只有在真實的經歷和體驗中才能被喚醒,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將“100種經歷”活動課程化,形成“100種經歷”框架體系。學校通過課程化架構,于頂層設計中彰顯序列性;通過學生的體驗式參與,在體驗中發展其個性;給學生多樣化展示平臺,讓學生在獨特經歷中積淀成長財富;立體化評價,讓學生在多元經歷中呈現過程價值。
【關鍵詞】生命教育;活動課程;多元經歷;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5-0022-03
【作者簡介】楊文娟,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江蘇常州,213000)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品德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一、“給學生100種經歷”的源起
有人說,“經歷就是財富”。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致力于“給學生一段溫暖的記憶”,精心設計了學生的“100種經歷”,它涵蓋了觸摸歷史、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學會生存、展示自我五方面的內容,這與學校倡導的“分享教育”的內涵一脈相承,即與歷史分享文明、與社會分享責任、與自然分享和諧、與他人分享智慧、與自己分享美麗。在廣泛征求家長、教師、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學校目前已經形成了66種經歷框架。如學生們一起去“軍訓”“毅行”,一起“走進秋天”“走進勞動與技術世界”“走進神話”,一起經歷“十歲成長禮”“歡歡喜喜鬧元宵”……所有的經歷均精心設計并得以課程化實施,深得全校學生的喜愛。“給學生100種經歷”活動正逐步實現學校“培養有智慧、會分享的實小人”的育人目標。
我們的“給學生100種經歷”活動是受到意大利詩人馬拉古茲的詩歌《其實有一百》的啟發,詩人用充滿激情的描述展示了一幅關于孩子的千姿百態的圖畫。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與創造者,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嘗試與探索永無止境。兒童就像一株蓬勃生長的小樹,只要學校給予充足的陽光、空氣與養分就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然而,有時學校的教育就像無形的繩索,束縛了兒童的成長,偷去了原本屬于兒童的九十九種念頭、九十九種歡樂、九十九種夢想……所以,學校要把這“九十九”還給學生。
“100”意謂豐富,它是對學校“單一”教育的有效補充。這個補充的領域就是“經驗領域”,它強調突出“經歷與體驗”的真實性、參與性和實踐性。“100種經歷”的內容、時間、方式等都是精心設計的,這使學生經歷的生活更立體,拓寬了學生體驗的高度、寬度和深度。
二、“給學生100種經歷”的研究和探索
一切教育活動都是以生命為前提的,生命只有在活生生的經歷和體驗中才能被喚醒,因而,常州實小提出“給學生100種經歷”,試著給學生留下一段難忘的記憶。其研究過程經歷了以下階段:
一是前期調查階段。怎樣的經歷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受學生喜歡的?本著兒童立場,學校改變以往的管理模式,立足兒童需求,讓這“100種經歷”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中去。學校給每一位家長、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發放“100種經歷調查問卷”,通過問卷,了解留給他們印象最深的、他們最喜歡的學校活動,了解小學六年學生需要怎樣的“經歷”等。學校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匯總分析,發現成人的視角和兒童的視角是不一樣的。最后,學校結合教師和家長的意見,以孩子的需求為主,整合一些經典的活動,開發出一些必要的、選擇一些適合的“經歷”,形成課程內容。
二是內容完善階段。學校應該給學生哪些經歷?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經歷?這些問題始終是學校研究和思考的重點。研究初期,學校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確定了10個項目,他們分別是:參加10個有意義的儀式教育、聆聽10個有質量的報告或講座、參加10個有趣的體育游戲比賽、參加10項有意思的校園集體活動(或比賽)、學著做10個科學實驗、學會10項技能(勞技、藝體等)、閱讀10類好書、參加10個校本課程或俱樂部(社團)活動、采訪10個有影響或自己感興趣的人。隨著實踐活動的展開,我們發現這些內容存在一些問題:(1)內容過于具體或者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起來不太方便;(2)內容呈現散點狀,缺乏一定的系統性,沒有體現兒童年齡的梯度,這樣的經歷只能是一個個割裂開來的活動,不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體驗。于是,學校嘗試著進行課程性的思考,“經歷課程”的核心是學生的親身體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多樣化、可選擇的課程浸潤,學校試圖讓每一個學生都置身于具體的活動情境中,參與體驗、分享經歷、觸發情感、喚醒心靈、主動發展。學校以大課程為系列,整體架構了“100種經歷”,按類別、課程領域、主題、課程名稱等幾個維度進行了具體化,如人文類課程、科技類課程、實踐類課程、藝術類課程、體育類課程等。在內容研討的過程中,學校將“100種經歷”和現行的德育目標聯系起來,在教師、學生、家長中廣泛征集能彰顯某一分享特質的“分享活動”“分享游戲”,并面向聯盟學校的教師開展“分享活動項目”征集活動,共收到149項分享活動項目。學校邀請相關領導、專家共同組成“分享活動”評審小組,選出最具分享意味的“分享活動”項目,最終形成了學校“100種經歷”框架體系。這套體系從觸摸歷史、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學會生存、展示自我五個方面進行內容篩選。“100種經歷”活動分三種實施策略:學校必修的、班級必修的,自己在家庭和家長一起有選擇性地完成的,并把這些活動融入學校、班級、學科教學之中。在學校全面推進“‘林—樹’式學校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這個項目的同時,以“林—樹”式學校課程之“灌木叢課程”形態進行年級主題開發,形成年級系列——以年級為單位,每學期重點完成一項經歷。課程定位是校本開發的主題綜合課程,課程建設理念是“給孩子們100種經歷,留下一段溫暖的記憶”。
學校最終形成了一張坐標式的結構圖譜,結構圖譜分為縱軸與橫軸。縱軸為“100種經歷”所涉及的五大領域,橫軸是一至六年級的時間軸。縱、橫軸之間構成的坐標則聚焦了三大內容:一是內容主題,即“100種經歷、一段溫暖的記憶”;二是學校校本化的學生核心素養——以“分享品行、社會責任、家國情懷”為人格根基,以“主動參與、合作分享、創新實踐、自主發展”為學力素養;三是培養目標——“培養有智慧、會分享的實小人”。這三大內容間內在的關聯意義是:通過給學生“100經歷、一段溫暖的記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人格與學力核心素養,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整個坐標圖譜仿佛就是學生們6年的一段人生,縱橫交錯,前后貫通。每一次經歷都將是學生人生的一個重要節點,點點相連,編織起美麗人生。
三、“給學生100種經歷”的研究成效
1.課程化架構,于頂層設計中彰顯序列性。
課程是學生全部學習生活的總和。除了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學校還要給學生另外的經歷課程,并建立框架。怎樣讓這“100種經歷”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呢?在課程視野下,學校嘗試“分享經歷”的課程化開發,尋找每一種經歷與校園生活的整合,最終形成了低、中、高三個年段的“銀杏娃分享之旅”手冊,手冊包含分享健康之旅、分享禮儀之旅、分享責任之旅、分享閱讀之旅、分享特長之旅、分享創新之旅等六個方面的內容,學生人手一冊。學生經歷每一次活動,教師就在相應的“分享之旅”印上特制的獎章。這些框架中的經歷,既有縱向的以年級特征為界限的年級組經歷課程,也有全校性的大型經歷課程;既有以學校組織為主的校園經歷課程,也有家長帶領孩子共同經歷、學校提供分享平臺的校內案子經歷課程。通過經歷課程的時空拓展,學校試圖讓每一個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活動情境中,經歷分享、參與體驗、觸發情感、喚醒心靈,最終達成素質發展的目標。
2.體驗式參與,于體驗經歷中發展個性。
活動過程注重“體驗”。教育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也是一種活動的結果。活動是主體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識和情感的過程,而活動的結果則是主體從親歷中所獲得的相應的認識和情感。學校根據體驗的特征設定了以下實施的原則:
一是注重“全面”。每一次經歷,其實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生活情境,強調的是學習者經過實踐獲得的具體經驗。作為實小的學生,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而且也應該投入到活動中,因而,教師要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相關的分享經歷中,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進行實踐、感知,強調人人參與、個個體驗。
二是注重“親歷”。“給學生100種經歷”,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體驗的親歷性。學習者進入某種情境的親身經歷,是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悟,而不是教師或同伴給予他的一種信息。在某一種經歷結束后,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進行反思、整理、提煉,以升華為新的認識,也就是體悟。可以借助分享經歷日記、活動感悟等方式來表達這種體悟。
三是注重“個性”。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哪怕在同樣的經歷中,其個體差異性也一定是存在的。學校提倡一種個性化學習,這是基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及人生經歷而提出的,因而,學校沒有最終的統一目標,我們非常珍視學生在體驗“100種經歷”過程中的獨特感受。
3.多樣化展示,于獨特經歷中積淀成長財富。
學校在研究實施這個項目的過程中,一邊行動一邊反思,對整個分享過程進行適度完善和及時記錄,形成相對系統的文字材料。同時對“100種經歷”進行實踐驗證,有意識地增加學生喜歡的、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項目,刪去不適合學生的或者學生不喜歡的項目。在“分享健康之旅”中學生們享受著多元化運動項目帶來的快樂;在“分享禮儀之旅”中,學校通過入學禮、成長禮、畢業禮等儀式讓學生感受校園生活的和諧;在“分享責任之旅”中,學生們通過一項項活動懂得了擔當的意義,獲得了真實的生命成長;在“分享閱讀之旅”中,學校用經典滋養學生,創造“小思閱讀平臺”等載體,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在“分享特長之旅”中,學生們的特長有了“分享展廳”“分享舞臺”,學習興趣及信心大大增強;在“分享創新之旅”中,學校通過科技教育活動,學生們的小創造、小發明層出不窮。
4.立體化評價,于多元經歷中呈現過程價值。
體驗是指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關系狀態,是主體認知、了解世界的一種動態的認識活動。學校要借助一定的方式給學生的分享經歷以一定的評價。因為是學生的一種獨特經歷,所以學校更注重經歷過程本身,更關注學生是否參與,經歷是否給他們留下了溫暖的回憶。
一是分享手冊的使用。班主任依托分享之旅手冊,在學生進行某種體驗之后,給予及時的評定,同時將自己評定、同伴評定、教師評定、家長評定結合起來,通過這些及時的、多元化的評價,強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
二是“分享之星”的評選。學校將整個評選過程分為六個階段:一是在家長、教師、學生中開展調查問卷,重點關注“心目中最具分享品行的孩子的品德與行為的描述”;二是學生對照標準申報一至兩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面,包括目標與行為;三是班隊分享;四是多元評價,包括同伴、教師、家長等;五是在“六一”舉行隆重頒獎活動,給予學生物質和精神的獎勵。2014年,學校全面推進實小銀杏娃評價體系改革,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數字化平臺的使用,使評價更全面、科學、公正和廣泛。
每一種經歷都是一次美好的記憶。“銀杏娃分享之旅”手冊上的每一個活動、每一枚印章、每一項記錄都見證學生分享的經歷,印刻著學生成長的足跡,都會為他們的小學生涯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