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可從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流狀態入手,努力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這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可以助推素質教育的發展,為學生人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狀態;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5-0037-02
【作者簡介】向守萬,重慶市開州區趙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學(重慶,405401)副校長,高級教師。
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仍然是我們一線教師研究的問題之一。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性格也不同,學習狀態自然也會存在差異,這無疑是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的焦點。教師可從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流狀態入手,努力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這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可以助推素質教育的發展,為學生人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些學生對學習總是提不起興趣,主要原因是由于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教師的教學內容,思維、動作跟不上教學進度。為此,教師可以放寬對學生的要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做他喜歡做的事,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寫字,看小人書或卡通讀物等,但教師要抓住契機對其加以引導,使其逐漸得到轉化。
我班有一位學生,上課什么都聽不懂,也不愛說話,成績自然不優秀。在我的細心觀察下,我發現她特別愛看小人書,于是我就專門買小人書給她看,而且允許她在課堂上看。但隨后,我對她提出要求,規定她把看小人書時不認識的字抄下來,課后問我,我以這種方式逐漸引導她愛上了認字、寫字。其實,教師只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并在接觸時留心觀察,發現學生的愛好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
有研究表明,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中,會有較多的血液輸入大腦,給腦細胞提供充足的氧,同時,在血液中釋放一種化學物質,這會減輕學習壓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要關注學生的課堂情緒。
課前導入引起期待。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這種首次感知的作用。如教師或精辟或新穎的導入,能喚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對接下來的課堂充滿期待。這種期待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要求,集中注意力,激發興趣,引發思考,從而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
課中講解調動興奮。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必須“興奮”起來,鮮活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情境,都需要師生在興奮的狀態下才能得以展現。學生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內心的敞亮,個性的彰顯,主體的弘揚,都有賴學生“興奮”狀態的調動。
課末小結勾起回味。課堂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教師容易忽略的,甚至一部分教師已省去課末小結這道程序。事實上,一段恰如其分的課末小結,是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最佳良機。
三、關注學生的注意狀態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不夠穩定,任何新異刺激都會引起他們的興奮。例如,看到書上畫的蝴蝶,他們會立即想到自己正在草地上捕蝴蝶;看到書上的生日蛋糕插圖,他們會馬上聯想到自己過生日時的場景……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注意帶有情緒色彩的特點,在課堂上著重關注學生的面部表情,判斷學生的注意狀態,適時調整策略,創設吸引學生注意指向的教學情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游戲、實物等情境,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節奏鮮明的語言來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通過有效的組織教學給學生建立起適當的情緒狀態,實現學生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輕松過渡。
四、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
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關注探究性學習時學生的參與狀態和合作學習時學生的參與狀態入手,借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既要讓學生有適宜的問題可探,又不能為追求亮點而把課堂探究搞成“熱鬧”的表演。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一課時,讓學生去探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一句中“魚”的含義。當大多數學生體會出這里的“魚”指各種好處后,教師并不滿意,讓學生繼續探究,試圖得到金錢、名利、美色等回答。終于,有一位學生說出這里的“魚”指各種誘惑,教師露出滿意的笑容。這種高起點探究,雖然重視了學生參與的深度,但忽略了參與的廣度。恰好也是在那節課上,教師讓學生探究文中作者釣到大鱸魚時的心理。學生很快說出“高興”這一答案,但教師不滿意,鼓勵學生繼續探究。于是,學生開始接力般說出愉快、快樂、興奮、愉悅等詞語。十幾位學生給“高興”找了半天的近義詞。顯然,這位教師雖然重視了學生參與的廣度,但卻忽略了學生參與的深度。
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通過充分的課堂交往,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其優點不言而喻。但在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時學生的參與狀態必須要引起教師的關注。有位教師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把全班分成12個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其中兩個學習小組的表現引人注目,成員參與度高,合作學習過程中甚至出現了激烈的爭論,以至吸引了其余小組的幾名成員的注意力,一點沒參與本小組的討論。再看其余學習小組,要么鴉雀無聲,要么竊竊私語。這樣的合作學習并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采用合作學習方式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層次及水平,從學生性格和學生基礎兩個方面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同時在學生合作學習和討論過程中,既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只對一個小組做高度評價,應當關注各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參與狀態。
五、關注學生的交流狀態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們要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一是關注學生與文本的交流狀態。一位教師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先讓學生自讀,然后教師范讀,教師指導學生篩選和提取相關信息,還要求學生用心誦讀父親堅持放魚的部分內容,從而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本,受到了教育。二是關注課堂交流的平等性。當前,隨著師生角色的轉變,課堂上已較少聽到教師命令式的語言,但教師不應僅是語言和身體方面的“下蹲”,心靈也要蹲下來才行。真誠地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平等和諧的課堂,這是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師真誠、平等的教學態度是課堂有效交流的保證。三是關注不同性格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同的交流狀態。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性格外向的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稍微思考后就會爭著發言,而一些比較內向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顯得猶豫不決,甚至有些追求完美的學生在思考未成熟時,會不斷地繼續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等待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產生共鳴后才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平時的了解和課堂上的觀察,關注不同性格的學生的不同表達方式,引導反應敏捷的學生做更全面的思考后再交流,鼓勵個性內向的學生學會表達,樂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