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的實施必然對高中的教育教學帶來深刻的影響。改革方案推行后,高中實行“走班制”教學可能會成為必然,這給班主任的班級德育工作帶來了挑戰。這種新的班級形式僅靠班主任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貫徹全員德育的思想,兩種不同班級由專人負責,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教育。
【關鍵詞】班級管理;走班制;班級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5-0044-02
【作者簡介】1.楊金林,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高級中學(江蘇宜興,214200)副校長,高級教師,無錫市德育先進工作者,無錫市優秀班主任;2.周建明,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高級中學(江蘇宜興,214200)教師,高級教師。
按照國家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除語文、數學、外語這三門必考科目外,學生可自主選考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等其他課程。在這種政策背景下,高中的教學方式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很多學校開始試點實施“走班制”教學,即學科教室和教師固定,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興趣愿望選擇到適合自身發展層次的班級上課,不同層次的班級,其教學內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業和考試的難度也不同。高中實行“走班制”教學后,傳統意義上的“班級”將不復存在,學校的班級德育工作也將面臨新的挑戰。
一、固定班級制與走班制的利弊分析
固定班級制下,學生有固定的玩伴和合作對象。學生們朝夕相處,在學習與活動中增進了彼此的友情;學生有固定的學習伙伴,彼此了解,同學之間可以組成合作學習小組,相互取長補短。師生之間更容易加深了解,班主任處理問題得心應手,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與班級目標更容易實現與達成。在固定班級里,班主任通過組織各種活動,調動學生廣泛參與,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通過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對班級工作進行合理分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與團隊精神等。當然固定班級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一定程度上,因為教師總是用相同的方法衡量與評價不同的班級成員,學生不能按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向,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走班制下,學生自主選擇學科,如果有可能的話,學生甚至還可以選擇自己的科任教師。一方面,走班制可以激發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的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并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理論;走班制下,教師要深入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況,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師必須用教育教學魅力征服每一位學生,提升教師的學科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走班制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科目組合,通過自覺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走班制打破了學生原有的交往界限,擴大了學生的交往范圍,學生有了較大的自由空間,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從浙江省某些試點走班制的學校來看,走班制學生的成績比固定班級制時有所提高,這也證明了走班制實行的可行性。
二、高中實行走班制后面臨的德育難題
實行學生自主選擇選修課程后,學校為了便于管理,一般會分行政建制班和教學班。學生上選修課時到教學班去,上其他課的時候在行政建制班里。不可否認,走班上課的確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許多自由的空間與廣闊的舞臺,但給德育工作帶來的難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學生上公共課時在同一個班級里,由相同的教師負責教學,而上到選修課時,學生就要到不同的教學班去上課。行政班的班主任無法顧及每個學生,而教學班的班主任又不一定會時時盯著學生,這時候就會出現班主任管理的真空,一些平時不認真學習、缺乏自控力的學生會缺課甚至逃課、逃學。
其次,由于學校培訓不到位或行政建制班和教學班的班主任交流溝通不順暢,兩位班主任沒有完全明確管理職責,這往往會引起沖突,不利于學生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再次,師生間親密合作的空間被壓縮了。班級的好多工作都是通過積極組織活動、加強交流、培養師生感情和生生感情來實現的,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但由于走班制前提下教學場所發生了變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熟悉與了解較為困難,師生間情感交流缺乏。
三、高中實行走班制后的德育預想
走班制對所有教師和班主任來說都是個全新的事物。教育形勢在變化,德育難度固然存在,但我們不能回避問題。我們要預先精心制定規劃,為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早做準備。
1.行政建制班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課程選修情況,不定期檢查學生的選修課學習情況,并做好記錄;盡量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組建好行政建制的班干部隊伍,經常進行班干部培訓,讓班干部發揮榜樣示范和督促作用;定期召開班干部會議,了解并總結學生選修課狀況,發現并及時解決問題。學校要將集體活動的組織和學生的日常管理授權給行政建制班的班主任,將學生的日常表現納入行政建制班班主任的量化考核之中,使班主任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2.選修教學班也應設置班主任。其主要工作是全面了解學生情況,負責來自不同行政班的學生在教學班的管理,及時與行政建制班班主任溝通,一旦發現學生表現異常或思想變化,兩位班主任共同協商解決。如果兩者管轄范圍交叉,要分清由誰具體負責。教學班的班主任也應在教學班組建班團干部隊伍,做好班主任、科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暢通上情下達的渠道,做好任課教師的得力助手,堅持師生雙方共同管理班級,使班級朝著大家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3.學校要倡導全員德育的思想。在走班制下,要堅持“誰上課誰負責”的原則。科任教師要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德育也應成為科任教師的職責之一。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科任教師應出面主動參與管理,一個連自己課堂都駕馭不了的教師很難說是優秀的教師。科任教師根據自己學科的特點,滲透德育,規范學生的行為,讓學校處處有德育,時時有德育。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中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將來更好地學習;教師的管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在選修學科走班制下,學生的自主權得到了保障,所以最好的班級管理方式應該是學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論是固定班級制,還是走班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都是班級的一種形式,都有著班級的共同特點。教育學家斯賓塞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的人。”選修課教學班作為一個班級,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也應實行班級自主管理,用自治代替他治,用自律代替他律。學生自己的情況自己最為了解,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參與討論,制定班級規則。自己制定的班規,學生都必須遵守;自己的選擇,自己必須負責。同時,每個學生都要以共同制定的班規為行動準則,共同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選修學科教學班都要組建班團干部隊伍,他們不能只是班主任或科任教師的傳聲筒,教學班的班干部應實行輪換制度,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鍛煉,都有機會為他人服務,增強“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