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班主任;主題班會;自由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5-0052-05
【作者簡介】陳瑜,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00)教師,一級教師,南通市優秀班主任。
一、班會背景
“自由”從哲學層面上講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動自由;從社會學層面上講是指人的存在和發展的自由。“自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主題詞,如何使它融入學校教育,關鍵在于解決好“融入什么”“怎么融入”“融入如何接地氣”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的本質內涵,辯證地看待自由與法治之間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可以“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基于此,我們開展了此次主題班會活動。
二、班會目標
1.通過厘清“自由與法治”“自由與敬讓”“自由與自律”的關系,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2.在學生心中播下“自由”的種子,讓學生懂得自由是美好的、珍貴的、充滿理性的,學會在生活中崇尚自由、珍惜自由、捍衛自由。
3.嘗試哲學啟蒙。
三、班會準備
1.關于“自由”的問卷調查。
2.相關課件。
3.板書磁貼。
四、班會過程
(一)畫面導入
師:這堂班會課老師想和你們一起探討一個話題(師在黑板上貼磁貼:自由),是什么?
(生齊答:自由。)
師:說到自由,你們會想到些什么呢?
生1: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們到田野里去玩,我們就會自由自在地奔跑。
生2:我會想到幾匹馬在草原上自由馳騁。
生3:我會想到一群鳥兒在藍天中自由飛翔。
師:自由真是美好,讓人充滿了向往!我們再來看幾個畫面。(出示課件)這是拉斐爾的名作《雅典學院》,畫中的古希臘先哲們都特別崇尚自由。這是世界名畫《自由引導人民》。這是什么雕塑?(生齊答:自由女神像)那這位是?
生4:曼德拉。
師:你認識曼德拉啊,真不錯,他是南非總統曼德拉,被稱為“自由之父”,他為南非黑人的自由平等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師繼續出示圖片)這是位于北京的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看著這些畫面,你們又想到了什么?
生1:自由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自由生活。
生2:我們現在的自由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
師: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嗎?
生3:他們都很向往自由,哪怕用畢生的心血來追求。
師:是啊,從古希臘的先哲到今天的人民,都在追求自由,渴望自由,把自由看作和陽光、空氣、水一樣珍貴。那么,自由究竟有著怎樣豐富的內涵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和自由牽手。
(出示完整標題課件,并將黑板標題補充完整。)
【設計意圖:先由“自由”想到的畫面勾起學生對“自由”最直觀的理解——它是美好的;再從幾幅圖片中解讀古往今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它是珍貴的。以此引出班會主題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初識自由
師:什么是自由呢?課前老師在咱們班上做了一份問卷調查,我梳理了一下,發現同學們基本上是持這樣兩個觀點:
(課件出示:(1)自由就是在規定的范圍內,做自己想做的事;(2)自由就是不受約束和限制,開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師:你贊同哪一個觀點?為什么?
生1:我贊成第二個觀點,因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很開心的。
生2:我贊成第一個觀點,如果一直不對自己進行一定的約束和限制的話,很多時候人就會變得肆無忌憚,還是有一定約束比較好。
生3:我也贊成第一個觀點,我知道一句話叫作“學得好才能玩得好”,只有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玩得很開心,如果不能及時完成,玩的時候也會有牽掛,這樣玩得就不盡興了。
師:大家各持己見,說得都挺有道理的。德國有一位大哲學家叫康德,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也像我們現在這樣討論什么叫“自由”。當時很多學生認為“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康德聽了以后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你們想知道他說了什么嗎?
(出示課件:“真正的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夠不做什么。)
師:同學們讀一讀,雖然有點兒繞,但是很有意思。可以說,理解了這句話,就能把握住“自由”的真諦,下面就讓我們一步一步去走進“自由”的真諦吧。
【設計意圖:此環節我試圖在和課堂情境極為相似的故事情境中引出主題班會的主要觀點,康德的這句話雖然比較拗口,但這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利于接下來的活動開展。】
(三)明理導行
1.自由與法治——熱愛生命,遵守法紀。
(課件出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師:你們看,這是我們熟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我們一起讀一讀吧。(生齊讀)我們來想一想,為什么要將“自由”和“法治”放在一起提出來呢?
生1:有自由就會有法治,僅有自由而沒有法治,會給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2:有了法治,能讓我們的自由更有保障。
師:同學們善于思考,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必然聯系。如果沒有法治的約束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我們來看一首二戰時期被關在納粹集中營中的一個10歲的女孩寫的詩。
我想飛翔,可是能去哪兒,又能飛多高?
假如我也掛在枝頭,既然樹能開花,
為什么我就不能?
我不想就這樣凋謝!
師: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1:悲傷的情感。
生2:追求自由的情感。
師:嗯,你們的感情非常細膩,體會到了這個小女孩內心的悲傷。她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對自由的渴望,正是因為希特勒的個人自由沒有受到有效的限制,才會出現毫無約束的法西斯納粹,才會有那么多猶太人的生命被剝奪。因此,自由必須要和法治聯系在一起。(貼磁條:自由與法治)法治就是對自由最大的保護,對生命最好的呵護。因此,國家必須制定法律法規約束公民的行為,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權利。
師:(課件出示《憲法》封面)這就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其中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大家一起讀一讀吧。
生(齊讀):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
師:在《憲法》的基礎上,我們國家還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大家知道有哪些嗎?
生1:《婚姻法》
生2:《刑法》
生3:《未成年人保護法》
生4:《環境保護法》
……
師:我們班的學生個個都是法律小達人啊!對于我們來說,法律無處不在,它就在我們身邊,保護著我們的自由和生命。我們小學生也有適合自己年齡特點的要遵守的規則,例如最近我們都在學的新版《中小學生守則》中第八條就談道:珍愛生命保安全。
(課件出示:紅燈停綠燈行,防溺水不玩火,會自護懂求救,堅決遠離毒品。)
師:這里有兩幅漫畫,就是關于守則中提到的交通和毒品問題。你能讀懂其中自由與法治之間的關系嗎?(課件出示漫畫。)
生1:這兩個成年人跨越柵欄,不通過斑馬線過馬路,一不小心就要被車撞到了。
師:你說的是這幅畫的內容,誰來具體說說自由和法治之間的關系呢?
生2:法律并不是限制我們的自由,而是限制那些會危害我們生命的自由。這兩個人跨欄會造成危險,而遵守法律就可以避免危險。
師:為了少走幾步路就不遵守交通法規,自由地翻越隔欄。生命若沒了,還談什么自由呢,大家說是不是呀?現在誰來說說第二幅圖?
生3:他沒錢吸毒就偷別人的錢,最后把自己送進了監獄。
生4:他為了吸毒這樣一個“自由”,違反了法律,反而失去了自由。他就是為了一開始的小小的“自由”,最后犯了大錯,徹底失去了自由。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如果違法吸毒,當時可能覺得自由、放松、快樂,最終卻把自己送進了監獄,永遠失去了自由。正如愛爾蘭哲學家伯克所說:“我認為,與制度結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還須臾缺不了它們。”這里有個詞“須臾”,指極短的時間。大家一起讀下這段話吧。
(生齊讀。)
師:自由即生命,法治下的自由才是真正自由。我們只有熱愛生命,才能享受自由;我們只有遵守法紀,才能得到自由。(貼:熱愛生命,遵守法紀)
【設計意圖:新版《中小學生守則》是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規則,從中選擇主題進行漫畫解讀,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行為。】
2.自由與敬讓——敬重自然,禮讓他人。
師:同學們,當我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權利時,必然會和他人或者周圍環境產生聯系。那么如何處理好這些聯系呢?我們先來走進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生活情境。
師:(出示課件)這天午餐,有大家愛吃的雞米花。小雷很快吃完分好的午餐后,跑上講臺又給自己添了兩大勺。一個同學說:“你添這么多,別人想吃就沒有了。”小雷振振有詞地說:“我想添多少就多少,這是我的自由。”你認同小雷所說的自由嗎?
(生齊答:不認同)
師:你會怎么勸說他呢?
生1:你這樣不行,你要是多吃了,別人就會少吃,你損害了別人的利益。
師:是啊,你要是自由了,就會侵犯別人的自由。每個人的自由都要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界限。
生2:你這樣做,別人都會跟著做,那么雞米花該怎么分啊?你應該做他人的榜樣,大家一起吃不是很好嗎?
師:是的,共同分享才能給大家帶來快樂。
生3: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如果別人多拿了雞米花,而你吃不到了,你樂意嗎?
師:是啊,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每個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權時一定要學會“禮讓他人”。
(貼:禮讓他人)
師:“禮讓他人”從更深層意義上去說,就是不侵犯集體的利益和情感。老師這兒有一首小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體會體會。
自由是每個人的追求。
當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時,
這個社會,
必然會喪失自由。
自由是人類的夢寐(mèi)。
當每個人都在尊重他人的自由時,
生命的空間,
才可以有真正的自由。
師:人與人之間要有自由的界限,那人與大自然之間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它是由發生在校園里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拍攝而成的。(出示:一只蜜蜂)這是一位老師和她的學生因為一只蜜蜂的死而引發的一場關于“自由”的對話。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1:不僅我們人類有自由,動物、植物也有自由,我們應該尊重它們的自由。
生2:我們應該尊重它們的自由,不能因為我們一時的自由而去傷害它們。我們應該去保護他們。
師:大自然里的動物和植物都有著鮮活的生命,敬重它們,熱愛它們,才是我們人類該有的情懷。其實,萬物有靈,草原森林、大海山巒,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但現在,人類為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自由,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課件出示生態遭破壞的圖片)看著這一幕幕生態被破壞的景象,我們該怎么辦?
生1:我們應該主動保護自然,不讓大自然繼續被人類破壞。
生2:雖然我們看不到一些生命的存在,但一旦破壞它們,暴風雨、沙塵暴等就會來懲罰我們。
師:是啊,我們要敬重自然,保護自然,不要因為自己的自由而傷害自然。只有這樣,人類才會收獲最終的自由。(課件出示生態文明景象的圖片)
師: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我們的自由一定要和“敬讓”聯系在一起。(貼:自由與敬讓)
【設計意圖:通過熟悉的生活場景的呈現,引導學生勸一勸、辯一辯,逐漸走進對“自由”的理性思考。】
3.自由與自律——學會律己,張揚個性。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討論了自由與法治、自由與敬讓的關系,現在讓我們來討論討論自由和自己的關系。首先老師想問問大家,你們覺得自己自由嗎?
生1:我覺得我挺自由的。因為我每天做完作業之后都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生2:有時候我不是很自由。完成很多作業之后,媽媽還會讓我做一些其他的作業,比如閱讀理解和英語等等。
師:老師總結了一下問卷調查情況,發現其他同學也覺得自己“不自由”。(出示課件:(1)有寫不完的作業;(2)課外輔導班占據大量的課余時間;(3)家長不支持我的興趣愛好;(4)沒時間看課外書;(5)家長限制我玩電腦……)哲學家盧梭就曾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中,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這制約就像給自由套上了“枷鎖”。但這“枷鎖”又是可以打破的,下面我們就前后四人一組,討論討論如何調整自己,打破這“枷鎖”。等會請每小組推選一個代表做匯報。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平常作業寫得很晚,我決定調整我的計劃,我打算一回家就開始寫作業,盡快完成。
師:這樣可以提高你的學習效率,也可以為你贏得更多自由安排的時間,這個方法很好,你要堅持下去哦。
生2:如果家長限制我們玩電腦,我們可以和家長溝通,規定玩電腦的時間,這樣既有了自由的空間、時間,成績也不至于掉下去。
師:通過合理溝通為自己爭取自由,老師很欣賞你積極解決問題的個性和勇氣。不過,老師要提個建議,溝通時要注意你的情緒,知道嗎?合理地表達你的訴求,我想你的愿望會更容易實現。
師:同學們通過各種方法獲得自由,那么假如有了閑暇時光,你想怎么安排呢?
生1:我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去郊游,感受大自然的風光。
師:到大自然中去,詩意的情懷本來就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生2:我會多看一些書,在書海里遨游。
師:你真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女孩。
生3:我要多彈彈我的古箏,在音樂的天地中徜徉。
師:在高山流水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很好。
師:同學們,你們真的非常聰慧,謝謝你們的分享。我想用“學會律己,張揚個性”這八個字總結大家的發言。
(課件:學會律己,張揚個性)
師:如果說個性張揚如同火車奔馳,那么自律就是軌道,在律己的前提下,盡情地張揚個性,才能享受到自由的幸福。現在我們來分享幾個問卷調查中的精彩回答。
(課件出示三位學生的問卷原稿。)
【設計意圖:學生在“打破枷鎖”和“安排閑暇時光”這兩個環節中可以暢所欲言,積極地調適自己的內心,從而對自由與自律有更深的體會。】
(四)總結升華
師:今天這節班會課,我們對自由進行了探討,一步步走進自由的“真諦”。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再來讀讀康德這句話,你又有了什么新的體會?
生1:自由雖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以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為代價。
師:你覺得自由需要一定的約束。
生2:在這個世界,自由招手即來,但是我覺得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了不自由的約束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
師:可以加個詞,叫適當的不自由,適當的不自由可以換來真正的自由。
生3:我們在約束自己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師:自由是有限度的,有邊界的,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
師:此刻,老師不由得想到了風箏。(課件:風箏)我們就像風箏,如果想在藍天下享受飛翔的自由,就離不開手中牽引你的那根線。這根線就是——(生齊答:法治),就是——(生齊答:敬讓),就是——(生齊答:自律)。最后愿各位同學崇尚自由、珍惜自由、捍衛自由,因為——(出示課件,生齊讀:自由是人類得以自豪的唯一珍貴物品。——杜伽爾)
【設計意圖:在班會課的結尾,我們回到一開始提出的解讀自由的話題,借此讓學生們明白:自由是美好的,是珍貴的,也是充滿理性的。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后就不做了,這樣,真正的自由也就來到了學生們的身邊。最后以“風箏”這一隱喻作總結,可以加深學生們對自由與法治的理解。】
五、班會反思
本節班會課的主題是“自由”。“自由”作為人類向往和追求的一種美好價值形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一個主題詞,如何將時代的活水融入到主題班會中呢?我廣泛搜集資料,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的本質內涵。我從哲學話題“自由”入手,以“自由與法治”“自由與敬讓”“自由與自律”三個方面統領課堂,通過圖片展示、詩歌品悟、漫畫解讀、案例辨析、話題辯論等多種形式,引發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進行思考。自由,應該熱愛生命、遵守法紀;自由,應該敬重自然、禮讓他人;自由,應該學會律己、張揚個性。
另外,在探討“自由與自律”的關系時,我設計了“打破枷鎖”和“安排閑暇時光”的討論環節,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于是我們形成了一個以共同思考為目的的“探究團隊”。沒有標準的答案,不以知識為最終目的,可貴的就是這個探究的過程。很多學生活潑地參與其中,覺得自己的思考受到了極大的尊重,各種不同的意見共同推進思考的過程。學生們真切地感受著自由是美好的,是珍貴的,也是充滿理性的,道德生命在潛移默化中被喚醒,哲學的種子也悄然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