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競爭力;教育藝術;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5-0070-01
【作者簡介】馮衛東,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南通,226000)副院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必要而適當的競爭能使群體及成員的能力得到歷練,迸發活力,生成“熱力”,傳遞正能量。案例中,李老師用“競爭”與“合作”兩個關鍵詞來“鏈接”排位置和小組合作學習這兩件看似沒有關聯的事情,它們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一個人生辯證法:競爭是最好的合作,只有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才能確保有序、有效和有益的競爭發生。
臺灣著名學者蔣勛有一個頗具影響的觀點,即“美是看不見的競爭力”。我認為,李老師在這兩件事情上所彰顯出來的教師形象、精神風范和教育藝術別有一番美的意蘊。李老師這種“美的競爭力”也需要我們用心體悟方能發現。
一是班主任所獨有的“非制度性權威”。此種“權威”是幾十年來逐步練就、積累而成的,只要她一出現,瞬間就能形成一種強大的“氣場”,能很快引發學生的敬愛、敬仰和敬畏感,使學生在遇見之后不久便“親其師而信其道”。當然,這絕不是居高臨下的“權威”,而是基于一腔師愛、超越一般威望又與時俱進的多種意志、情感等的“化合物”,有了這些,不管用怎樣的形式來組織教學,也不管用怎樣的策略來實現合作,都能“手到擒來”,順勢而為。
“非制度性權威”是名師個人教育執行力、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根性”所在,也是其“所向披靡”的“競爭力”所在。這啟示我們,要做一名讓學生信服的教師、班主任,就要努力涵養自我優秀而深厚的“根性”。這才是“道”,其他因素不過是“器”;這才是“本”,其他因素不過是“末”。
二是班主任建構起來的班級組織及學習生活的秩序。李老師是建構與優化種種好的秩序的高手,“美在秩序”也是她的一種重要的班級管理藝術。法國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柏格森說:“秩序是主客觀之間的一致;是在事物中發現自我的精神。”排座位正是這樣,學生身高是客觀因素,還需要他自己認真打量,明確認定,這就有了主觀因素的作用;然后他們找到自我的位置,也可以說是在原來沒有生命的事物(座位及其空間)中發現了自我。還有,小組合作學習,她以“自然成組”的辦法化繁為簡。在這里,她高度尊重“自然性秩序”,而又倍加尊重作為“人”的學生之“內在心靈秩序”,這種秩序是隱形而又強大的,它的“邏輯脈絡”在于學生天賦的進取心、樂群感和向善性。
三是學科教學與班級管理的有機結合。案例中,李老師將兩種分別屬于班主任和學科教學范疇的角色互惠共生。排座位,她似乎是出于一種“職業習慣”,先自己進行一次初步的“數學建模”,然后讓學生也參與其中,共同“完型”。這里面實則隱含著引領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學習與思考的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正向遷移等的教學思想;而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能高效、優質完成數學學習任務,也在強化學生的團隊精神,砥礪學生的競爭意識,無形中促成學生美德發生與品格提升,于是數學教學也成了做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