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其實教師無論從職業的角度還是事業的角度來看,追求正當的名利天經地義,無可厚非。 因為,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試想,一個“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連最起碼的正當名利都不需要了,不追求了,那么怎么讓他去傳承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又怎么能將這種精神言傳身教給我們的新一代?
然而,當下有部分教師追求名利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人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惜犧牲學生寶貴的休息時間,自私想出名;有人為了評職稱多拿硬分,工作上敷衍了事,整天埋頭寫論文,甚至沽名釣譽;有的農村青年教師為了進城里的“窗口”學校,丟開自己應做的工作,刻苦復習準備應聘考試……
現在的問題是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做到德藝雙馨,名利雙收 。我認為主要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刻苦修煉:
首先,要有脫俗的師德。師德高尚是一個教育理想,是一個追求目標。師德的脫俗卻是起碼的要求,是一位教師能夠走進課堂為人師表起碼的準入標準。要做到師德上的脫俗,核心是要有愛:一是對學生要有愛心。多為他們著想,多換位思考,想想一個孩子對一個家庭來說,他(她)就是這個家庭未來的全部。不能完全以成績看待學生,更不能以家長的身份、地位及其與自身利害關系的親疏遠近看待學生,愛學生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脫俗。二是對學校要有愛心。學校是一個共同體,身在其中難以覺得集體對個人精神的支撐力量。一旦你走出校門,外界對你的定位往往不是你的家庭、職業、職位等內容,而是你來自哪個學校。如果把學校比作母親,那么“母因子貴,子以母榮”就是對全體教師要義無反顧地愛自己學校最好的詮釋。真心愛自己的學校就是師德上的脫俗。三是對自己的專業有愛心。要持之以恒地關注自身的專業發展,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為學生提供最有學科專業視野的引領。這是高層次師德脫俗的要求。
其次,要有堅實的師能。能力因人而異,但方法、本領卻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獲得。我想強調的師能不是單一平面的教師能力,它是一個復合體,包括較高的學科見識、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過人的教學本領。
再其次,要有較高的學科見識。我一直認為,見識緣于實踐。有人教了一輩子的書,卻沒有能力對自己的專業說一句有見識的話,這是悲哀的。見識從哪里來?可以從實踐中來,但需要我們善于反思才能獲得;應該走出去,多看多了解,但限于物力、財力的不足,難以惠及到每個人。
還有更好地途徑:一是要多讀書。建設書香校園的口號不只是針對學生說的,教師也在其中。北大曹文軒寫了一本書,叫《閱讀是一種宗教》,書名就對我們很有觸動。在一個普遍缺少信仰的時期,我們要為自己找一個名叫閱讀的宗教來信仰,在日常以實踐為主的工作中,通過閱讀,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開闊自己的學科眼界,形成自己的學科見識,見識優于聰明,多閱讀對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大有好處。
二是要重視實踐反思。我們要認真體會行知先生倡導的“學中做,做中學”其中要義,要認真領會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深刻內涵。只有更好的“讀”,才能“行”得更有文化、更有品位,只有更好的“行”,才能“讀”得更加深入、更有滋有味。
另外,還要有合適的學科教學方法。有句俗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教學方法不勝枚舉,你有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師生互惠的,是可以教學相長的。我們每一位教師要用心地不懈地努力,找尋出適合自己、學生、教學內容和所教學科的教學方法。
最后,我認為還需要扎實的學科教學本領。教學本領包括教學的技能和教學的能力。教學的表達、板書等技能是外功。學科的觀察力、判斷力、想象力、組織能力是內功。我們需要理解教學本領特征和要求,做到內外雙修,不能在新課改中一味地追求技能的發展,而忽視能力的提升,要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身能力修煉自己的內功,真正練就扎實的學科教學本領。
一個教師如果在以上幾個方面都能達到一定的境界,想不出名都很難。我還認為,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軍人物,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校長,應該成為教師追求名利的“重要他人” ,要大膽的建立教師合理追求名利的機制,要在學校管理制度上濃墨重彩地寫上名教師、高利益的價值取向,形成教師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實惠。要在人本原則的基礎上,打破待遇一統天下的局面,拉開收入差距,激勵教師合理地追求名利,樹立“我是教師,那么我就要在教育領域出名,要做骨干教師、名教師,甚至特級教師,同時也因此獲得合法應得的利益。”讓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能夠通過勤奮努力、拼搏進取成名得利 。
名利不是束縛心靈的網,而是催人奮進的帆;不是泯滅人性的毒酒,而是激發潛能的藥引。它可以使人更加斗志昂揚,充滿激情。只要是對學生有幫助的名利,只要是對學校快速發展有利的名利,只要是對社會多數人的一生快樂有好處的名利,我們就要,也應該理直氣壯地鼓勵教師去追求。用它來追求能力、追求業績,追求優秀,這名利的本身,也就是人生和社會的價值意義所在。
(江蘇省興化市文昌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