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一詞,讓多少英雄身敗,令多少美人茍且,古往今來,不勝枚舉。所以,自古不僅有“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警句明訓,還有“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的勸世良言。
商人逐利,人們認為這是天性,皆可理解;教師逐利,則被判為道德淪喪,不可理喻。似乎選擇教師,就應該選擇清貧、選擇寂寞,選擇茍且一生。作為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其言行對受教育者的價值觀有著直接影響,對其提出更高的行為規范要求,無可厚非。但以此為借口,讓教師安于清貧,以滿足世人對社會道德標桿的所有遐想,則不僅是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公,更應該是文明社會的恥辱。“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這條古訓,任何時候都不過時。所以,我認為教師不僅不應該淡泊名利,更應該追逐名利。
當然,我所說的教師追逐名利,不是那種不擇手段,唯利是圖,更不是利欲熏心,違法亂紀,也不是沽名釣譽,見利忘義,而是合理、合法、正當的利益追求、理想追求、價值追求。這樣的追求,有百利而無一害。
讓教師逐名利,能體現其工作的價值,安心從教,并盤活教育的一潭死水。
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這無法改變教師作為職業的屬性。不可能因為教師這一職業的光輝,教師和教師家屬就不食人間煙火。無論從事哪一項職業,其首要前提是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追求幸福,給自己和家人提供更為豐富的高品質生活。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教師工作的價值于家庭而言,有何體現?讓教師整日為生活所憂,為生計所迫,又如何安心從教?為什么中西部地區的教師熱衷于往東南沿海地區流動?他們同樣熱愛教育這一行業,無非是為了追求更為豐富的物質生活。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用“淡泊名利、樂于奉獻、安貧樂道”來對教師進行道德綁架。這種人,大多數都不是從事教育行業的人。教師用自己的知識,追求更高的報酬,既讓所學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又滿足個人和家庭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何樂而不為?
很多教師,評了高級職稱以后,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僅自身工作敷衍了事,還影響他人,經常給學校的管理出難題。試想,如果適度實行激勵機制,允許并鼓勵教師追逐“名利”,他們是不是就有了更多前進的動力?這無論對學生,對學校,還是對年輕教師的成長都是一件好事。讓教師對名利無動于衷,也變相導致了教師對教育工作的安于現狀,長此以往,教育事業必然激不起半點漣漪。
讓教師逐名利,能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激勵更多青年學子認真求學。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如何讓我們的少年強、少年智?教師的教育引導與榜樣作用必不可少。然而社會給予教師的社會地位跟社會價值卻不能相匹配,教師是“崇高”和“清貧”互為一體的職業。如若這樣,教師如何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功讀書,追求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若這樣,讀書無用論必會卷土重來,甚囂塵上;如若這樣,誰還會有那份毅力,不論嚴寒酷暑,都堅持埋頭苦讀?若皆不苦讀,又如何實現我們的中國夢?這不僅是知識的悲哀,更是時代的悲哀。如若我們的教師都是“名利兼收”的成功之輩,學生必定會對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向老師學習,埋頭苦讀,爭取有朝一日也“名利兼收”。
讓教師逐名利,能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加入教師隊伍。
作為一名教師,身邊不缺少教師子女。就目前來說,我身邊的教師子女除非成績確實一般的,很少有選擇師范專業的。顯然,長期的接觸,已經讓他們明白教師這個職業的辛苦與寒酸,這個職業對他們幾乎沒有吸引力。子女尚且如此,朝夕相處的學生就能例外嗎?
社會早就流傳“一流人才學金融,二流人才學理工”的說法。為什么一流人才都流向了金融?無外乎金融領域體面、多金,即有名有利可圖而已。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是什么?不應是教育嗎?然而,教育都不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加入,又如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單純依靠政策扶持和精神鼓勵早已不能滿足現代人才對名利的渴求。
長期以來,社會總是把教師當奶牛,用草喂,還必須擠出奶。可教師不是奶牛,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老人要贍養,有小孩要撫養,有朋友要交往……一方面用道德綁架,剝奪教師追求名利的權力,一方面又要教師低頭俯首,甘為人梯,這不僅于情于理說不通,更把大量優秀人才,“嚇”在了教師這個大門之外。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一名句激勵了幾代人,可我不明白,為什么教師照亮別人的同時,就必須燃燒掉自己?這未免過于殘忍。難道我們不可以讓教師成為電燈,讓他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身也獲得源源不斷的電流供應嗎?
若干年來,大量教師通過公務員考試跳槽,卻從未聽說公務員通過考試來做老師,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有所追求,樂于奮進的人,都渴望自身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都渴望他人、群體、社會,甚至國家給予自己較好的評價,而這一切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名利。因此,只有讓教師逐名利,才能讓更多優秀人才做教師。
(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