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詩云“丹青不如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贊揚朋友“潛心藝術,不事追名逐利”的高尚,抒發自己“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浩嘆和無奈。我們的儒家思想就是這樣千百年來告訴讀書之人,不要追名逐利,要視富貴“如浮云”。莊子在《逍遙游》中也說“至人無已,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告誡人們只有超越了“自我”,沒有了“功”“名”,才可庶幾成為“至人”“神人”“圣人”。
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于是乎,千百年來,大多恥言名利,收起名利之心,以求清譽美名,造就了歷代名儒大賢圣人輩出。然而,我們也毋庸諱言,一部人類發展史,實質就是古往今來英雄豪杰們懷揣追名逐利之心、“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前赴后繼奮然前行的歷史。
《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太史公鄙視那些輕薄之人追名逐利,但是也冷峻地看到了古往今來,“榮名厚利,世所同競”的客觀現實。讀書人該不該有點名利之心?可憐的讀書人,一方面要鄙視“名利”,一方面又要“揚名立萬”以“名利”為人生目標,同時還在慨嘆“名是韁”“利是鎖”,讓自己的“靈與肉”在短暫的一生中經受著“名利”之火的無盡煎烤。
古有“士重名輕利,吏重利輕名”(司馬光《資治通鑒》)和“眾人重利,廉士重名”,“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莊子》)等說法,把“名”與“利”分開,同時還斷言不同身份的人對名與利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誠然,名利有區別,不同的人或追名或逐利會有所不同,倒也是事實。愛國詩人陸游就說過,“名也成,利也成,利也成時不似名,名成天下驚”。反映了讀書人既重名又重利、相較而言更看重名的心態。陸游如此重名重利為什么沒有被看成一個追名逐利的庸俗之人呢?因為他那“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夜游宮》)的急迫和執著正是他“抗金”“收復失地”的“愛國之志”、一生的政治抱負不得施展的苦悶之心的宣泄與傾訴,在其“名利”之上閃耀著忠君愛國的偉大光輝。
可見,名利之心,并不是開口一談就務必去之而后快的。首先,從人性的角度來講,追名求利是一個人的天性。荀子說得好:“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非相》)即如孔子這樣的“圣人”也曾公開宣稱:“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其次,追名求利,客觀上是可以成為一個人努力奮斗、不斷前行的內在推動力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讀書人中,具有非同尋常的角色地位,所以理應該,更加崇高偉大一點。
習總書記曾經飽含深情地說,一個人遇見一位好老師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他語重心長地倡導教師們,去爭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言語之中特別強調了老師要有道德情操,能明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給學生作出表率。是啊,教師肩負著育人的重任,所以黨和人民都希望教師們學識淵博、道德高尚、樂于奉獻。
但教師,首先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人的天性,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做“圣人”。在這樣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他們擁有了知識,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去發展自己的“經濟”,獲得自身目標的實現——“得美名”、“獲厚利”,似乎也無可厚非,更不應該看作是離經叛道而大加撻伐。其次,教師是一種職業,作為職業,教師也要吃飯、買房、買車、有子女上學、有父母贍養,和其他人一樣為“開門七件事”去謀生,與別人一樣需要追名逐利,改善生活。作為一個讀書人,教師還更希望過一種高品質的生活,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生存,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來支撐。社會上,不擇手段追名逐利,或以權謀私、以權謀名、以權謀利,或以名謀利、以利謀名、以名利謀權的大有人在。作為普通人的教師則統統做不到,沒有名,除了靠自己的工資收入哪來什么“利”?于是,教師們就有了一種共同的心態——渴望“自身價值”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渴望他人、社會、群體、乃至黨和政府給予更高更好的評價。他們默默地去求“名”——追求學術榮譽,追求學校乃至政府表彰,盡心鉆研,悉心教書,以教書育人的豐碩成果去爭取學術型教師、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科研領軍人物、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同時得到與榮譽相對等的獎勵、津貼或者職級薪金。
對這樣的“追名逐利”,我們不應該嘲笑指責,而應加以積極的引導和鼓勵。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的社會應該旗幟鮮明地像拿破侖那樣,鼓勵更多的教師去爭當“將軍”,早日去“成名成家”。從這一方面來說,具有“濃烈”“名利之心”的教師隊伍,才有可能造就“優師、名師”隊伍,才能造就更好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我們的黨和政府在大力倡導教師要有奉獻精神的同時,應以務實的寬容態度,鼓勵教師去追求“名利”,對那些努力工作有所建樹的教師大膽及時地給予必要的褒獎,并真實地給予教師應得的“名利”。讓那些珍惜名聲的教師心無旁騖、潛心教研,以自己的辛勤勞作,而不是靠投機鉆營去成名獲利,這樣必將極大地推動廣大教師朝著習總書記描繪的“四有”好老師的健康方向努力發展,進而推動中國教育的健康和良性發展,對“中國夢”的早日實現產生強大的助推力。
(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