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旭初,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學術委員,現執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學。
前不久,參加葉圣陶研究會南京分會成立大會。民進省委主委、省葉研會會長朱曉進在講話中提到對培養“人民教育家”的看法,但他只是點到即止,沒有展開。會議結束時,我向他詢問相關情況。他說,省里為了在中小學中培養一批人民教育家,邀請了包括他在內的一批大學教授搞了個培訓專家組。他說,不少培訓對象并不關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素養,只是要求專家輔導他們寫論文。對比,朱教授頗有感慨地說:“這怎么行呢?評人民教育家只是靠論文嗎?我覺得這個做法有問題,所以我后來就退出了,不去了。”我為朱教授的退出叫好!好就好在尊重教育規律,好就好在不助推浮躁。
誰也沒有給“人民教育家”下過定義。在我的印象中,能被稱為教育家,都不是評選出來的,都是經受了長期實踐檢驗而被社會公認的,有的甚至死后才被人們確認。比如陶行知,死后被贊頌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也是如此。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能被稱為教育家的,也不過幾十人。放眼全球,近二百年來,歐美各國,每個國家也就只有幾位教育家。而我們竟能在幾年內批量生產教育家,堪稱“世界之最”。
現如今,評各種稱號,大有蔚然成風之勢。拿江蘇來說,評了特級教師,又評江蘇省名師。特級教師還不算名師嗎?似乎特級教師太多了,也不值錢了,于是又評“人民教育家”。據說,這是為了調動廣大中青年教師的積極性。積極性真能靠頭銜就能調動嗎?各地被選送來參加培訓的校長、教師,有的確有實實在在的業績,而有的僅有虛名。前年,我在浙江舉辦的浙派教學觀摩研討會的邀請名單中,居然看到一位江蘇教師的頭銜是“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真讓我感到吃驚 。這位仁兄也太不要臉了,“培養對象”也能當頭銜嗎?
真正的教育家決不是由幾個人評出來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之所以被稱為“家”,是因為他唱的戲多,又唱得好。教育家應該有自己獨特而科學的教育理念,有系統而合理的教學方法,而且其理念和教法經多年實踐檢驗是正確有效的。他們必須做到:(1)真心熱愛教育,為了學生的一生成長甘做無私奉獻。(2)扎根基層,帶頭上好每堂課,實實在在作深入研究。(3)師德高尚,處處垂范,堪為廣大教師的榜樣。這可能是20年以上甚至是一輩子的事。而眼下,有些人只想用幾年時間就成為“人民教育家”,太急切,太膚淺,太功利。我看,能被稱作學科教育專家就很不錯了。
古人云:“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人民教育家”算是“盛名”了吧,但能否“名”“實”相符,應由實踐說了算,應由眾人說了算。不然,即使評上了,因為帽子太重,會頭暈的。
熱愛每一個學生,上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個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對這樣踏實、勤奮、負責的老師冠之以“優秀教師”是實至名歸的,他們永遠受人敬重,而不在乎有無“人民教育家”的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