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紅梅 南京市文靖東路小學校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督導團專家組成員,江蘇省教師專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小學優秀班主任,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南京市王紅梅名師工作室領銜人。
擁抱自律——“梅”發傲雪
天上塵,地下土。你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就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而選擇無處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么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景。
我有一個祖國大地并不陌生的姓名——王紅梅,兒時長在軍營,14歲進入中師讀書,17歲步入教壇,而今已到不惑之年。因為名字是一種花,所以我曾很認真地研究過“梅花”的品格:疏影清雅、花色秀美,堅韌不拔、奮勇當先。她既美麗宜人又堅強向上。我的名字似乎決定著我不僅要修煉內心、修身養性,還要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攀登教育的至高點,成為派往未來的教師,是我的選擇。
這世間,努力與收獲,是永恒不變的因果。套用著名相聲演員郭德剛的自我介紹來說,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也沒有什么耀眼的榮譽和奪目的光環,但我是一個勤奮的人。進入師范后,我仍然還是保持著一貫的學習態度,認真地完成各科學業。同時,還學會了唱歌、跳舞、彈琴,參加了書法社、文學社、田徑隊。校園內的文藝活動使我充滿陽光,氣質優雅;書法藝術讓我神清氣爽,從容淡定;值得一提的是,長跑不僅增強了我的體質,讓我創造了3000米三連冠的佳績,更培養了我堅韌的性格。因為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么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自己,“默默生長,不言放棄”也成為我不斷進取的動力源泉。
參加工作的第一年,我帶小學一年級,那年我傾注了所有的愛。可面對著68個小小孩,面對著68位家長無限期待的雙眼,我第一次感到了無能為力!那種無奈,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僅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十分過硬的教學技術,才能真正地塑造學生。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決心從多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一是虛心向資深教師請教,留心每一個教學細節。在一次次自己思考和他人的比較中,不斷尋找著差異和自身的不足,收獲著經驗和方法。我不僅聽到了該如何設計教學、組織課堂,更悟到了唯有用積極投入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一旦有外出的機會,我更是如饑似渴地學習。二是向書本學習,努力學習各種專業期刊上的最新文章。作家梁曉聲說,每一個人都有現實的家園,而書本可以構建一個精神家園。因此我購買了很多專業書籍,訂閱了教學期刊,每天都抽出時間閱讀。在我讀過的書籍上,每本封面都有卡片,上面清晰地記錄著我的心得體會。我用過的每一冊教材,厚度幾乎都翻了一番,因為看到有關資料,教學有了點滴體會,我都及時記下,粘貼進教材,日積月累,便做成了自己的“增補本”。
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說:“若不仰范前賢,何以貽厥后來?” 是啊,所以我把閱讀的觸角又伸向了文學、哲學、史料等的典籍報刊上。從孔子的《論語》到道家的《莊子》,從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到葉圣陶的語文教學,我都有所涉獵,徜徉在教育的書海里,我時而迷惘、時而沉思、時而豁然。通過后天不斷地勤奮閱讀,我對生活、工作有了不一樣的思考與理解,漸漸地,我的教學有了底氣、有了生氣。我帶領著孩子們在語言文字的世界里徜徉著,領略著,收獲一路芬芳。
教育路上,我一直摸爬滾打,風雨兼程。對于長期在基層工作的我來說,同時要兼顧教學與管理兩方面的工作,一邊是行政事務性工作,一邊是基礎的教育教學任務,任務非常繁重。我不得不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幾乎天天泡在學校,不僅鉆研自己的語文教學,還要從學校整體和發展實際出發,仔細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全力為教師、為學生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常常歸家時已是月上柳梢,時已黃昏了。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學會了多思考,少徘徊、多實踐、少爭論。所以,學校的業務管理始終是繁而有序,穩步提升,教師屢屢獲得國家、省、市級比賽的一等獎,學生在各項比賽中也頻頻奪魁,學校的社會聲望日趨高漲。有時候,夜深了,周圍一片沉寂,我沉浸在閱讀中,在與古往今來大師們的交談中見賢思齊,在與自己靈魂的對話中三省吾身。累,并快樂著。
2008年,我被破格評為中學高級教師;31歲,有幸成為了當時江蘇省最年輕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執教《桂花雨》獲全國閱讀教學比賽一等獎;主持國家級課題“開放式作文教學研究”,在語文讀寫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實驗;主持課題“京劇藝術教育與小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關系”研究,初步探索出通過京劇藝術教育發展小學生綜合素質等系列成果;主持課題《基于成功智力理論的小學作文教學實踐研究》,在此期間,我的兩本關于作文教學的專著相繼出版;著作《京韻》得到專家的認可和贊賞。還有一些只屬于過去的榮譽稱號借機梳理羅列:江蘇省督導團專家組成員,江蘇省教師專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小學優秀班主任,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南京市王紅梅名師工作室領銜人……
其實,這世上沒有所謂的天才,我只是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仍堅持自律、努力,逼自己不斷前進。有人曾說過,相信你的自律,相信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時光都會在未來的日子里以另一種美好的形式回饋于你。是的,請相信:在暗處執著生長,終有一日馥郁傳香。
扎根課堂——“梅”開暄妍
笛卡爾說:“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我的專業成長比較迅速,那是“思維方式”贈予了我力量和支持;我的專業成長取得了一些成績,那是“思維方式”帶給我啟迪和靈感;我能形成鮮明的專業研究方向,那是“思維方式”的指引與幫助。
對教學從懵懂到清晰,再到漸入佳境,我開始有了更多來自自己思維深處的思考。因為一線的教學經驗,和耳濡目染的教學情景,讓我更加向往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想使我的課堂教學達到張弛相間、徐疾有致、虛實互補、聲情并茂的境界;向往那種洋溢著色彩斑斕的詩意和春風化雨的神韻,我已將教學的藝術向追尋個人風格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生命內在價值的輝耀,也是心靈的智慧和愛共同凝成的個性之美。
我的教學主張是在課堂中生長出來的。從1996年的基于成功智力理論,后來漸漸地“全腦”這個詞進入我的話語系統,成為實踐指向。有了方向,就需要路徑,直到探尋出自己的全腦語文的教學路徑,而這一主張的形成經過了二十一年的時間:二十一年在課堂一線的拼搏歷練,上百節語文公開課,不間斷的語文教學理論學習,主持或參與的十多個課題研究,發表或獲獎的百余篇文章,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語文教學口號等等。在此基礎上,嘗試著把零星的分散的內隱的語文學科的理解、語文教學理念轉化為自我的外在的語言表達。正應驗了喬布斯說過的話:你必須相信生命中的點滴會在你的未來以某種方式連接。同樣的道理,我在教學實踐中的點滴就在自己未來的教學生命中以某種方式連接,這種方式就是我所提煉出的自己的話語——“全腦語文教學”。
2008年,南京市江寧區在區域范圍內推進“友善用腦”教學改革,我校就是其中的優秀實驗校之一。在腦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校本化的“全腦”教學范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將其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減負增效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研究成果也獲得了南京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全腦”教學范式為:預學——互學——展學——研學——延學,預學環節是教學的起點,我們將學習前置,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好“自學導航”,讓學生課前預學。而互學、展學、研學、延學則是依據“喬哈里之窗”原理進行的課堂活動。互學是在預學后,同伴之間相互學習,分享“開放區”;展學,則是學生針對發現的問題展示、交流,揭開隱藏區;延學,針對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進行研究,擦去盲點區;延學,是學生共同探究未知區,挖掘知識的黑洞。
2014年,我校在此基礎上成功申報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全腦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研究》,并被評為江蘇省教育規劃精品課題。該課題研究方向在于把全腦訓練方法落實在語文教育教學環境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律,設定不同年段的訓練目標,形成與常規的語文課程互為補充,而又獨具特質和價值的校本課程。
其實,全腦語文教學的意義并不局限于語文學科知識的掌握,更反映在這是一種與腦的最佳自然學習方式相一致的學習取向,現在,我還將基于來自神經科學、腦科學、心理學學科研究成果的實踐操作,提出了能夠將學校轉化成為完全的學習型組織的途徑。“全腦”及“嘗試”這種理念與實踐方法把我領上了一條圍繞腦的自然學習的最佳方式創設與變革,這可能是最簡單和最為關鍵的教育改革。
在應邀做“教育專業發展及教育管理”專業培訓時,我又將國學智慧、影視文化以及教育理論有機融合,將教育問題演繹得異彩紛呈:《教師團隊建設與‘軍隊文化’的整合》《做一個雄鷹式教師》《談教學中有效溝通》《打造鷹一樣的教師,建設雁一樣的學校》等等從各種角度去思考教育,思考學校,并把我的思考帶給更多的教育者,激起大家學習、研究的欲望,和大家共同行走在教育航線上。每場講座中大家專注的眼神、會意的微笑和那熱烈的鼓掌給了我前進的不懈動力,愈加激發我在教育征途上不斷求索、不斷超越的信心和勇氣。
風雨過后見彩虹,教師們在“全腦語文”理念的引領下在這里踐行教育的根本,孩子們在這里汲取成長的養分,我帶著我的團隊倡導并踐行“全腦語文”和“全腦教育”,行進在未來的道路上。紅跑道,綠園子,斜風細雨不須歸!
懷揣夢想——“梅”香滿園
從某種意義上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那么,我遇見文小,又會怎么樣呢?
2011年,懷揣著夢想,我來到了南京,嶄新的環境,激發了我嶄新的思考。我以“全腦教學”為指導思想,開始又一輪探索與訴求。“啟動智慧全腦,改變思維習慣,喚醒學習潛能”成為我教學的主導思想,《基于全腦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研究》榮獲江蘇省“十二五”重點資助課題。現在,我又帶著老師們從全腦教學走向全腦教育。這六年,無論在東山小學,還是剛起步的文靖東路小學,我都沒有停止過追尋的腳步:健全學校文化,求索教學藝術,助推教師發展,成全學生生長,我竭盡所能,用智慧成就一所人人向往的學校。
教師是立校之本,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我始終堅信,對教師而言,最好的福利就是給予他們成長的機遇,最好的情感就是信任他們的能力,最好的關懷就是激發他們的潛能。針對文小青年教師較多的特點,我提出“構建平臺、打造名師”的工作思路以著力培養教師隊伍,成立了“王紅梅名師工作室”,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不斷開拓視野,豐富人生涵養。三年來,我圍繞教學改革開展了多項活動,提高老師們的業務水平;指導寫論文、搞課題研究,常常和老師們一起選題、討論。我發現剛工作一年的黃老師論文中有許多閃光點,于是提煉出來,讓她重新整理成文,在省“師陶杯”征文比賽中一舉奪魁。為了促進教師讀書、思考,我還利用業余時間開展讀書沙龍,不少教師受益匪淺,學到了寶貴的治學竅門和研究方法。
通過這些精心策劃和組織的系列活動,老師們得到了專家的引領,加快了成長的步伐。全腦語文研討逐步推進,省級重點資助課題引領發展。在建校之初的45名教師中,多位教師在國家、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其中有50篇文章在國家、省、市論文、案例論文評比中獲獎。13名教師參加區課題研究,9名教師被推薦參加市級個人課題立項評比,1項省級重點資助課題立項。全腦課程建設更科學,教育質量在提升;活動課程推進素質發展,教學競賽成果喜人。1位教師在全國賽課中榮獲一等獎,3位教師在省級基本功大賽獲獎,2位教師在市級基本功競賽中獲一等獎,6位老師在區級賽課中獲一等獎,9位教師在區級賽課中獲二等獎,17位教師執教市級、區級、校級公開課50節次以上。
文小一直在追求“教師發展+學生成長=學校成功”。文靖東路小學創辦這兩年多,我和老師們一起創造了諸多榮譽:被南京市教育局授予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被江寧區教育局授予區中小學生讀書活動書香校園;成立了“南京市小學語文工作站”;童話節活動,我們高水平的演出成為全區德育工作的標桿;由一年級娃娃們表演的校園集體舞、英語短劇均榮獲江寧區一等獎;南京電視臺春晚節目中學校“靖舞飛揚”舞蹈隊翩翩起舞;南京日報、南京城市頻道12次報道學校開筆禮、童話節、征書圓夢等活動;家長開放日671位家長參加,無記名投票,滿意度百分百。校內各類特色活動異彩紛呈:“舞動文城”“親子同游”“小鬼當家”“緬懷革命先烈”“我的文城我做主”“話中秋”……
我們還成功拍攝了全腦作文和全腦漢字空中慕課;編制了《全腦自學》《全腦漢字》《全腦作文》校本教材;研究并設計了適應文小學生學情的視聽結合的特色自學導航;基于互聯網評價的課堂觀察在全區首屈一指……年度評估中教育局考評人員看到我校取得的各項成績驚訝不已,江蘇省教育專家楊九俊先生蒞臨指導時說,“整個校園讓人感受到的是堅不可摧的凝聚力和令人震撼的感動”。
古往今來,贊美梅花的詩篇不勝枚舉,有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甘于寂寞、無私奉獻;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因風步遠、純凈潔白;王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傲然挺立、堅強不屈……可能是因為自己名字中有梅的緣故,也可能是梅花那種不畏嚴寒,任憑風霜雪打、依然嫻靜高潔的品質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對“梅花”有別樣的情感,同時,這種情感也塑造了我,影響了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活,橫向上,我教過小學所有學科;縱向上,教過幼兒園、初中、高中,也算是品嘗了教育的縱橫。我的校長生涯才三年,可是我知道,這生涯的背后,有我10多年管理經驗作積累、20多年教育教學研究作積淀。對生活有永不消失的熱情,對學生有永不磨滅的期待,對教育有永不懈怠的追求。這,也許是我取得一些成績、獲得一些贊譽的緣由吧!中唐詩人元稹在其七絕《菊花》一詩中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我只想說,“原是花中偏愛梅,敢攀枝頭別樣春”。
生活還在眼前,遠方桃李朵朵,會被一些人忘記,也被一些人回憶。我們常把“教育即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掛在嘴邊,這種詮釋教育的說法,很詩意很唯美。搖動、推動、喚醒是這些語言的靈魂,的確,只有深刻理解了這些詞語的內涵,在教育上才會有點滴感悟。什么是教育?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卻依然在不斷地追問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