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東臺實小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我們以“努力”為核心文化主張,建設富有特色的學校核心文化——“努力,讓每個生命更精彩”,以文化的力量,促進師生和諧發展走向更高境界,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走向更高品位。
我們從努力中走來,我們在努力中前行。近年來,我校以“努力,讓每個生命更精彩”為核心文化價值引領,著力構建了“生態和諧”物態文化、“陽光公正”制度文化、“五愛七能”課程文化、“讓學引思”課堂文化等多元校園文化體系,進一步豐盈“努力文化”的內涵。
東臺實小“努力”有根基。東臺實小的百年發展史就是一部努力史、奮斗史,實小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努力”精神,且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努力,成為奮進東臺實小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東臺實小“努力”有方向。校以“努力”為訓,以孔子的“循循善誘”和“溫故知新”作為教風和學風;師以“努力”為根,倡導“為愛而努力”,做“帶著思想行走的實踐家”;生以“努力”為本,“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我努力,我快樂”。
東臺實小“努力”有目標。提出“健康向上、享受成長”的價值宣言和“努力,讓每個生命更精彩”總目標。積極營造文化“磁場”,進一步確立了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四個層面的“努力”目標:讓學引思,放飛夢想,辦最努力的學校;懷大愛心,做小事情,做最努力的教師;五愛七能,涵育素養,做最努力的孩子;家校同心,攜手同行,做最努力的家長。
“生態和諧”物態文化
今天的東臺實小綠樹成蔭,樓宇錯落,書香濃郁,是師生學習的樂園、生活的花園。學校內生態和諧、潤物無聲的景致與人文隨處可見:愛學樓、博學樓、崇學樓、探知樓、求知樓、行知樓、韻美樓巍然矗立,隊員林、團員林、黨員林相映成趣;校史館、努力墻、努力橋、百草亭相得益彰;努力足跡、家鄉名人、愛心、書香、象棋、書畫、二胡等文化長廊氛圍濃郁。近年來,學校先后投入上千萬元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更新升級。校園網、多媒體教學、電子化備課實現資源共享;榮膺“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先進集體”的圖書館藏書總量近14萬冊,電子圖書20多萬冊,3個學校閱覽室成了師生精神輕歌曼舞的遼闊天地;校園電視臺、廣播站和少先隊活動中心讓孩子們大顯身手;科技館、微機教室、音樂室、舞蹈房、美術室、乒乓館使孩子們如癡如醉。
為讓每一塊墻壁都發揮育人的功能,用文化的因子涵養兒童的天性,孕育兒童的靈性,培育兒童的知性,我們積極打造“四名長廊”——名人長廊、名景長廊、名品長廊、名典長廊。它們如四條星光斑斕的長河,靜靜流淌在美麗的校園里,輝映在師生的心靈上。名人長廊:周巍峙、戈公振、方尼、周維等一代代東臺名人在科學、文化、藝術、軍旅的道路上刀耕火種、嘔心瀝血,為祖國建設和人類進步書寫人生輝煌的篇章;名景長廊:黃海風光、歷史古跡、美麗鄉村成為一道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生活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在這里精彩地融匯著、鋪展著;名品長廊:地方特產、民間藝術、東臺創造似漫延在綿長海岸線上的顆顆珍珠,粒粒精致,別有韻味;名典長廊:這里,或記載著先賢們奮進的足跡,或是一曲感天動地的革新之歌,或是一幕改天換地的創業之景,或是一段意味深長的人生佳話,或是一幅和諧相處的溫馨圖畫……漫步走廊,移步換景,如穿行于一幅幅徐徐展開的畫卷,一座城市的記憶也不覺在眼前浮現。與此同時,我校還編印了“東臺四名”校本課程,作為兒童教育的載體和國際交流的媒介。
“努力文化”植根于師生的心靈家園,使校園環境面貌和師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師生生命歷程的新常態。師生主動為學校的文化建設獻計獻力,已成為師生“努力”奉獻的新常態。努力足跡、東臺文化、藝術體育等文化長廊和校史展覽館、校園電視節目、校報《百草亭》、校刊《百草園》等,都是師生共同努力的杰作。在“做努力的實小人”演講、“校園努力之星”評比、“感動實小年度人物”評選等活動中,大家靠自己的努力和實力爭取著各種鍛煉、提升的機會。許多團隊和個人在揮灑才情和汗水的同時,成為 “努力團隊”“努力之星”。2011年學校通過江蘇省教育現代化評估驗收,2016年被評為鹽城市智慧校園。
“陽光公正”制度文化
制度規范,讓權力在陽光下公正地運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領導班子是學校的靈魂所在,只有班子建設搞好了,學校才有生存發展的源動力;只有制度管理公正公開了,學校才有公平正義的正能量。為此,我們致力于以“陽光公正”制度文化促進學校管理。
第一,從五個方面著力,構建制度體系:—是構建依法治校工作機制,二是改革和完善學校內部管理運行機制,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四是形成廣泛的社會監督和參與機制,五是建立規范辦學行為的激勵導向機制。
第二,從三個原則推進,增強制度意識:一是參與制度制訂的“全員性”:學校發動教職工積極參與制定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并通過教代會表決制度的施行與否。二是制度管理內容的“合理性”:所定制度必須具有可操作性,“應該怎樣做”“不能做什么”一目了然,創設“最近發展區”而不是好高鶩遠,使之不只是對師生行為習慣的約束,更是對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一種引領;三是執行管理制度的“嚴肅性”: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堅持按章辦事,不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不遷就敷衍和稀泥,以形成學校管理的公信力,實現公正的學校管理。
第三,從一個信念出發,打造陽光管理:校長立志“做有權威而沒有權力的校長”。所謂“權威”即校長首先必須是教育教學上的行家里手。學校管理的中心環節是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領導和管理。無論在專業知識的深度還是廣度上,校長都應更勝一籌,要成為專業上的權威。我校校長室一班人,努力做到“進得課堂,上得講堂”,認真學習各學科的課程標準、教材體系和教學方法,取得指導各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的主動權。在行政管理上,我們著力構建“以學校層面頂層設計的科學制度促進個人權力高度約束的民主、公正、陽光的管理運行體系”。近幾年,我們推行校長室只負責牽頭征求意見和制定、完善相關法規和操作規程,具體執行由職能科室和監督系統協同完成的職權管理體系。學校無論是評優晉級,還是職稱評審,抑或“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評選……凡是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學校都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評選監督機制。為確保管理之公正,學校于每次評審前從評委庫中臨時抽調組建評審組,校長室所有成員負責全程管理監督,但均不參與任何小組的具體操作打分,也不得干預評分結果;最關鍵的是所有評分操作均用兩個平行小組背靠背同時打分,然后進行核對,發現有誤立即進行重新審核,評分結果完全開放,公示后隨時接受老師的復查核對……在這樣的制度運行下,一切都變得陽光、透明了,校長變得“無權”而“清靜”,公正管理成為有口皆碑的事實。
“五愛七能”課程文化
我校把“五愛七能”作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從“基于兒童”的高度,大力推進“五愛七能”校本課程建設步伐,積極開發、實施符合兒童興趣、促進兒童發展、提升教師素養、充盈學校內涵的系列校本課程。“五愛”德育目標:“愛自然、愛祖國、愛師長、愛伙伴、愛自己”;“七能”知能目標:“能寫一手漂亮的字,能有讀書的好習慣,能有一項藝術愛好,能會兩種健身技能,能與人友好地相處,能主動做家務勞動,能自愿去社區服務”。
“五愛七能”課程的實施不僅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育途徑,還為我校的品牌特色提供了強大支撐。我們把“五愛教育”滲透到學生喜愛的豐富活動中,努力打造“八禮四儀”“雛鷹助老,情暖夕陽”“我與山區孩子手拉手”等核心價值觀德育實踐品牌項目。同時,全面構建豐富多彩的校本特色課程體系:學習課程、活動課程、藝術課程、健身課程、拓展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每周五下午,全校近百個校級社團和年級特色課程同時開展。挖掘教師隊伍資源,利用社區、家庭、社會等資源,開展校本課程研究,編寫多本校本教材。實施幾年來,學生身上普遍呈現“心中有愛、腹有詩書、主動發展、個性鮮明”的特征。
“雛鷹助老,情暖夕陽”德育活動,堅持22年如一日,被評為省“十大學校德育品牌”“鹽城市十佳文明新事”,并面向全國少先隊輔導員開放活動現場。2014年,創立“我與山區孩子手拉手”德育新品牌,與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歸柳村小學成為幫扶結對友好學校。近幾年,師生為患重大疾病兒童和災區共捐出善款70多萬元,所捐的每一分錢都蘊存著師生無限的愛心。2015年6月,我校16名學生參加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芝麻開門》,《東臺西瓜大挑戰》《美麗鄉村大挑戰》兩期節目的拍攝,展示東臺形象。2016年,我校“小紅花藝術團”成立,孩子們與宋飛、周維等國家級二胡音樂家同臺獻藝,并赴南京參加江蘇省首屆少兒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錄制,藝驚四座。2017年舉辦慶六一大型少兒歌舞專場晚會《蓓蕾花開》,盛況空前。今年8月,赴北京中央電視臺參加《尋找最美教師》公益頒獎晚會節目錄制,好評如潮。孩子們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捷報頻傳,在東臺市2015年乒乓球和圍棋比賽中,我校囊括三個項目團體冠軍,近100名小選手獲得名次,獲獎檔次和人數遙居全市之首。校少兒乒乓球代表隊參加江蘇省比賽獲“體育道德風尚獎”獎,參加東臺市比賽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校排球隊獲鹽城市中小學生排球比賽小學組冠軍,校男子足球隊在東臺市中小學生足球比賽中勇奪亞軍。2016年,三名小選手參加“NOC全國中小學生第14屆信息技術與實踐活動決賽”榮獲“物聯網創新設計項目賽小學組團體二等獎”。《百草亭》校報、《百草園》校刊分別榮獲全國、全省優秀校報校刊評比一等獎,《純真部落》《筆尖上的童年》等多部學生童書正式出版發行。
“讓學引思”課堂文化
“讓學引思”,放飛夢想,基于兒童研究。我校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加強對學習主體——兒童的研究,在大量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最早提出了基于兒童立場的“讓學引思”的教學主張,通過“讓學引思、引學激思”,從而讓學生達到“會學善思、樂學拓思”教學的理想境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努力打造鹽城地區教育改革發展的精品文化名片。
2015年11月在省教育廳舉辦的全省小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現場會上作主題發言,介紹我校“讓學引思”教學改革的做法和經驗,2016年3月在鹽城市教育局舉辦的鹽阜名師講堂上作專場報告。“讓學引思”教學改革現已成為鹽城市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和鹽城市十三五教育改革重點推廣(鹽城市下發《鹽城市中小學“讓學引思”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2016-2020年)》)。《基于兒童立場的“讓學引思”教學實踐研究》課題被立項為江蘇省級課題。目前,我校已有各級立項課題58項,其中,省教育科學“十二五”“十三五”規劃課題7項,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3項,鹽城市教育科學“十二五”“十三五”規劃課題24項。《讓每個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構建基于兒童立場的“五讓三引”課堂教學范式的探索》《讓學引思:回歸教育的本真》等十多篇論文分別在《江蘇教育》《江蘇教育報》《小學語文教學》《教育視界》刊登,編印系列課堂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集,鞏固推廣經驗成果,有省市比賽獲獎課例集《追尋適合兒童的課堂》、教師獲獎和發表論文集《追尋適合兒童的教育》、雙語閱讀專題課例集《追尋適合兒童的課外閱讀》、省市教科研課題成果集《追尋適合兒童的問題追問》等。市內外同行多次慕名到校學習教改經驗。
努力,人人就會有理想;努力,師生才能同成長。人人努力,人生就會有價值;天天努力,生命就會更精彩。今后,我們將在鹽城市教育局的關懷指導下,在兄弟學校的幫助支持下,繼續發揚努力精神,把東臺實小這所文化氤氳的百年老校建設得更富內涵、更具特色、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