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夕,為了讓學生們過一個有意義的新年,學校不少班級組織學生包餃子。整個校園一度飄滿了“餃子”的香味,喜悅也溢滿了孩子們的臉龐。此舉深受學生的普遍歡迎,因為活動中學生不僅培養了動手能力,而且還體會到了“勞動最有滋味”。然而,在組織學生包餃子的過程中,我卻遇到了幾件出乎意料的事,引發諸多思考。
“老師,要帶漿糊和膠水嗎?”
晨會課上,班主任老師大聲宣布:“同學們,為慶祝新年的到來,明天我們班組織包餃子。”話音剛落,教室里立刻成了歡騰的海洋。當教室恢復平靜后,班主任接著說:“包餃子需要事先準備好餃子餡、餃子皮、調料以及一些燒煮、盛放餃子的工具。”這時,大家仔細聽著,唯恐疏忽了哪個環節,而讓餃子包不成功。突然,一個學生舉手提問道:“老師,要帶漿糊和膠水嗎?”班主任很納悶,包餃子何需帶這些東西?他以為學生惡作劇,便追問:“你帶漿糊和膠水干什么?”那位學生認真地說:“不用漿糊或膠水,那餃皮怎么會粘在一起呢?”頓時,班上一片嘩然,那位提問的學生也鬧了個大紅臉。
是呀,這能怪誰呢?盡管現在二孩政策已放開,但現代社會依然是“獨生子女時代”,“四位老人,兩位父母和一個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為社會主導。長輩們對獨生子女寵愛有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著,抱在懷里怕凍著。”孩子們哪有親手實踐的機會?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曾笑話城里孩子到了農村以后,連麥苗與韭菜也不分。然而,如今無論是城里孩子,還是農村孩子,他們還有多少時間去親近生活,親近自然呢?一方面,長輩們的過度溺愛使他們幾乎窒息,另一方面,繁重的學業負擔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無權質問當今的家庭教育,更無權質問當前的學校教育,但我們有理由質疑:“孩子,犯這么低級的錯誤,你何罪之有?”
誠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已讓我們看到了一線曙光,但我們更期待全社會都來共同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
“老師,他們出去玩了!”
次日中午,學生們如快樂的百靈鳥“飛”進了教室。按照老師的分工,他們擺開了架式,迅速包起了餃子。起初,大多數學生不知怎么去包,只能想當然,最終捏成了一個個面疙瘩。接著,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會兒,學生們便包出了各具特色的餃子——盡管餃子包得“四不像”,但學生還是樂在其中,教室里始終呈現著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大約過了半個小時,突然班長跑到班主任面前說:“老師,他們出去玩了!”班主任很吃驚,難道這么短暫的時間,學生就失去了對包餃子的興趣?但很快,班主任便找到答案:這幾個在走廊上玩耍的學生,不僅親手包了餃子,而且還品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如果他們再繼續包下去,就超過他們個人需求了。
此刻,班主任震驚了,他立即將這幾位學生召進了教室。待大家安靜后,班主任說:“同學們,從你們臉上喜悅的神情,我看出大家今天挺開心,因為你們品嘗了自己親手包的餃子。然而,你包的餃子是什么味?老師不知道,其他同學也不知道,我們大家能一同分享美味,分享快樂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你將餃子送給我品嘗,我將餃子送你品嘗,教室里又一次成為歡騰的海洋。
這不由引起我的思考:當今社會,對獨生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己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該怎么樣”, 不知“該我怎樣”;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知自私自利,不知尊師敬長,關愛他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這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來說,是多么的危險,多么的悲哀啊,難道還能夠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嗎?
當然,這位班主任是挺優秀的,他善于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將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推及關愛他人,將學生“獨樂”推及與他人分享快樂,這是何等難能可貴呀!
人,離不開群體,惟有學會關愛他人,學會合作,才會更加熱愛生命,收獲成功與快樂。
“老師,其實我并不喜歡吃餃子!”
下午放學,正趕上周末,我便布置學生回家寫一篇作文。作文字數不限,文體不限,內容只要和包餃子有關就行。這回,與往常不一樣,竟沒有一個學生皺眉頭,也沒有一個學生面露不悅之色。學生的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我高聲地說:“這次,如果大家的作文寫得精彩,那么下學期我會建議班主任帶你們去野炊!”“哇,老師萬歲!”學生們竟異口同聲地歡呼起來……
當學生的作文交上來之后,我發現,這次作文竟一本也不少(往常,總有一、兩個拖后腿的學生不能如期上交)。“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再一次得到了驗證。于是,我一本一本認真批閱起來,一篇篇佳作不時地感動著我,讓我徜徉在學生的作文中,久久不忍離去。突然間,學生王同學的作文吸引了我。他在文中寫到:“老師,其實我并不喜歡吃餃子,不無夸張地說,我討厭吃餃子!不知怎的,自小我一看見餃子就作嘔。每次家人吃餃子,媽媽總專門煮飯給我吃。可這次,我居然吃了兩大碗,而且心里特別舒服。我真不敢相信,難道就因為這餃子是自己親手包的嗎?”……
讀罷此文,我感慨萬千,前些年做班主任時,帶學生外出野炊的那一幕又浮現眼前:滿臉黑灰的學生依然認真地將柴放進自挖的土灶里;學生喜笑顏開地吃著夾生飯或飄滿糊味的米飯,吃著或咸或淡的各種菜肴,全無家中那“小皇帝”、“小公主”的影兒。
而如今,我們常聽家長抱怨:孩子挑食,孩子不關心人,孩子不懂禮貌等等。捫心自問:我們了解孩子嗎?如果王同學在家也擁有和父母一同包餃子的機會,且允許他將餃子包成面疙瘩,那他怎會對餃子“深惡痛絕”呢?的確,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應了解他們,尊重他們,引導他們主動參與一些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創造性的勞動中品嘗艱辛,體驗快樂,收獲成功,進而培養他們懂得珍惜,學會善待。這同時也提醒我們每一位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機遇,創新管理,讓學生在參與中品嘗創造新鮮事物的快樂,以靜待花開。
(江蘇省句容市崇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