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臨近,為了再掀學習高潮,取得輝煌戰績,不少班主任都開動腦筋。比如引導學生向班內外的同學發出挑戰書,在課桌上公開張貼追趕目標,不一而足。
引導學生在學習上不服輸,適當的跟同學比較一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教育學生“與誰比、為什么比、如何比”等問題卻顯得尤為重要。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無論如何都不能引導學生把自己考得好建立在同學沒考好的基礎之上,無論如何都不能把學生的自信心比丟了。
莫引導學生盲目“橫比”,因為比來比去會人人自危。漢語里“比”最殘忍,因為是兩把匕首并肩走,左邊的藏在鞘里,暗藏殺機;右邊的明晃晃地亮出來,讓人不寒而栗。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貨比貨就得扔。”作為教師,我們千萬不要動輒拿此學生和彼學生比,那樣會把孩子比得信心全無、遍體鱗傷。你有你的孤芳自賞,我有我的神采飛揚。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劣長短,這是自然現象;再者,考試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素。因為某次考試失利,比同學低一點,太正常不過了。如果因此使學生比出了嫉恨心理,比掉了自信心,比丟了幸福感,就太不應該。當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長期處在一個自以為是劣勢的不健康環境里,自然會產生消極情緒,郁郁寡歡,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傷害,嚴重者會“氣死”、“得扔”。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有上進心是對的,引導學生與同學適當的在內心里自發地比一比,也未嘗不可,但輸出的正能量應該是通過比照,找出不足,激起上進的斗志。切忌公開較勁,充滿血腥。海明威說:“真正的高貴不在于自己優于別人,而是在于優于昨天的自己。”所以,在追求成長的道路上,你可以眼望別人,但在內心里,你只需要照亮你自己。前幾年不是有一句很霸氣的高考口號“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嗎?那就真的過分了。這哪里還有真摯的同學友情,簡直就是刺刀見紅,你死我活。對人對己都不好。“我跟他比,這次我高了幾名,很開心;下次我低了幾名,很惱火。”比來比去,比出來的是仇,是恨,比的同學失和,人人自危。我們教師曾一廂情愿地以為,和優秀的同學比會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其實不然。同齡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較心理。這樣做不但百分之百無法達到他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和教師希望的結果正相反,會給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當我們把“比”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
要引導學生自我“縱比”,比的結果是眼光燦爛自信滿滿。凡事沒有絕對的,并不是所有的“比”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有一種“比”恰恰能激勵他們前進,這就是縱向比較,即自己和自己比;就是不去看別人做得如何,只專注于自己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這樣就能更容易發現自己的進步。記得,有位教師曾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評價孩子的作文產生了疑問:于老師,為什么有些寫得很不錯的文章你只打了九十幾分,而有些寫得不怎么樣的文章你卻給了滿分呢?于老師告訴他:我評價孩子作文因人而異,不橫向比較。無論是誰,只要他發揮了他的水平,超過了昨天,都給滿分。于老師不斷地讓孩子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也許就是好多孩子喜歡上于老師作文課的關鍵原因吧!反思自己,一般不會給看不上眼的作文打高分;痛悔自己,很吝嗇給平時表現差的孩子給予表揚。這可能就是我們一般班主任與名師的差距吧。
不去做毫無意義的攀比,其實自信就在學生的心里,不在別人的眼里。人生大可不必把自己綁在與別人征戰的戰車上,更不能把暫時的高低上下作為評判成長的標準。俗話說,你的敵人就是你自己,你比得贏自己,自然也就戰勝了別人。“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所以,真正的智者往往會遵循這樣的原則:引導孩子不與人比,只與己比。向上看是必要的,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更為關鍵的是看好腳下的路,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每天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點點。最好的比是“自己和自己比”,就是要把學會知識,形成能力當做目標,而不是要將比別人考得好作為追求。你自己學到位了,他也學到位了,大家都比原來提高了,大家都自然開心了。如果孩子之前做數學題,十道會錯一半,但現在只會錯一兩道題,這就是個很大的進步,說明孩子認真了,對知識的掌握比以前細致多了,解題的熟練程度也提高了。此時教師就應該及時給與肯定、賞識。這樣一來,孩子比出了自信,比出了干勁,比出了友誼,比出了和諧。
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信心是命運的主宰,信心更是學生進步的動力。成長中的孩子是動態的,以一時一地的長短去評價孩子,本身就是不夠客觀的、短視的。而科學的比較應該是引導孩子多與昨天的自己比,而不要盲目地與他人橫向比。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奚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