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醬
最近《王者榮耀》這款游戲異軍突起,瞬間占領了中小學生的手機,一時間,關于《王者榮耀》的負面新聞席卷了網絡……甚至連人民日報也發文指責騰訊讓年輕人沉迷其中,質問“到底游戲是娛樂了大眾,還是‘陷害’了人生”。
到底是《王者榮耀》,還是“亡者農藥”?作為家長和老師,該如何把握青少年和游戲的關系?下面我們邀請了幾位心理學老師來共同探討。
嚴鳳平
深圳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生畢業,
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
游戲開發者,請擔起社會責任
近日,人民網發布題為“《王者榮耀》,是娛樂大眾還是‘陷害’人生”的文章,該文稱,作為游戲,“王者榮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會,它卻不斷在釋放負能量。這并不無道理。下面,我來談談個人看法:
1、《王者榮耀》游戲開發者該不該承擔社會責任?有網友替騰訊抱打不平,認為騰訊不應該替負面新聞背鍋,理由是打游戲類似于炒股,我們不能因為股民炒股被套、破產甚至跳樓而怪罪股票,該理由具有相當的迷惑性,我卻不這么認為。因為炒股的都是成年人,成年人是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但《王者榮耀》的玩家大多是青少年學生,他們的身心發展并不成熟,自控能力有限,其行為理應受到父母和老師的監護。所以《王者榮耀》游戲開發者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將游戲的營利行為控制在合理的范圍,而不是窮盡所能、不顧一切地使游戲的營利最大化。
2、《王者榮耀》游戲開發者該怎樣承擔社會責任?首先,游戲開發者甚至是公司的上層對于游戲引發的后果應有一定的前瞻性。因為一旦等到悲劇發生了再來完善游戲相應的環節對于悲劇發生的家庭就太遲了。難道《王者榮耀》游戲開發者不是在處心積慮地設置環節讓青少年沉迷其中耗費時間購買裝備耗費金錢嗎?賺錢雖是商人的天經地義,但是也要適可而止,不能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代價。因此,開發者在游戲設計之初就應該有這方面的考量,甚至可以聘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對游戲設計環節進行充分的論證,小范圍試驗再逐步推廣。其次,既然已經發生負面事件,公司上層及游戲開發者就該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完善游戲的相應環節,設置防沉迷系統。當然,騰訊在這點上還是很有誠意的,及時推出了“三板斧”,比如針對未成年人做累計時常的限制。
最后,游戲開發者在開發游戲時要有價值觀的輸出和情感連接的考量。如果該款游戲在尊重歷史的真實細節同時又能夠正確引導青少年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而非沉迷其中,那就皆大歡喜了。
邱振良
安徽省泗縣第一中學專職心理教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指導師
因為手游,你我是戰友
為什么我在手機游戲中玩得沉迷,因為我在現實中不知交往。
手機游戲《王者榮耀》多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暑假已經到來,部分學生過上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打王者”的生活,其中不少是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雖然游戲加強了實名認證、設置了限制登錄時間等,但這樣的防沉迷系統并沒能阻擋學生打游戲的步伐。
游戲是共同的話題。即便是素不相識的一群人,只要我們在游戲中是一個隊伍的,我們就是最好的戰友;即便是另一個隊伍的,我們彼此之間通過游戲一決高下,我們也是戰友。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初次接觸某款游戲往往都是因為自己身邊好友的影響。就像一位學生所說:“不玩游戲的話,我不知道和他們說些什么。”,甚至有學生直言不諱:“王者榮耀為我們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社交方式。”不得不說是,游戲對學生而言,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溝通的方式。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好友的榜樣力量是巨大的。當身邊的朋友都在參與某項活動時,如果他不去了解不去參與,就會被朋友隔離。朋友們都在做的事情就是他也應該做的事情;朋友們一起騎車遠行,他就會腳踩踏板,感受沿途的風景;朋友們一起讀詩論詞,他就會知道李白酷愛飲酒作詩,而不是連續四擊的刺客。
友誼是一生的財富,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陪伴。朋友們的想法和行為會影響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如果讓孩子的“朋友圈”在現實的世界里,有更多有意義的交往,孩子還會迷戀游戲里的快樂嗎?
孩子本來就喜歡與同齡人交往,如果通過在現實的世界里建立安全、健康、適宜的交往體驗活動,那么孩子還會在游戲中尋求同伴的認可嗎?
朋友一聲一起走,美好生活一起有。一群好友,今天籃球場相約,五五分隊,在投籃中爭奪強者;明天圖書館相遇,對面而坐,在圖書的世界里和賢者對話;后天養老院偶遇,相對一笑,共同為老人盡一份孝心……現實生活如此精彩,這樣的學生一般不會沉迷在游戲的交往中不能自拔。
覃琪恒
廣西欽州市第二中學心理老師,
廣西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不可不玩,但玩需有方
在眾人高呼“亡者農藥”之時,老師和家長們要如何正確引導,才能讓學生在游戲的世界里勞逸結合,取其利而避其害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做好榜樣。要想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網絡,適度地玩網絡游戲,我們就必須先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學會自控。身教重于言傳。
2.幫助青少年養成對自己負責的意識。家長們很多“為你好”的說法背后,是打壓孩子的自我,拋開一個人的內在需要談外在行為的規矩。當他們按別人的要求去行動時,并不一定符合自身的需求,于是便沒有了主動性。我們希望青少年對未來有責任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那么我們必須給他機會,讓他去思考、作決定,并為自己的決定產生的后果負責。這不是放任不管,但也不是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地服從。
3.家長要加強與青少年的情感交流。青少年期的孩子,渴望外界的認可,自主意識增強,對父母權威提出質疑,親子溝通頻率降低,內容減少。同時他們往往面臨較大的學習和人際交往壓力,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持與技能的指導。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平等相處,姿態上與孩子平等,改變與孩子溝通的技巧,適應孩子青春期的心理變化,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在交流內容上,多關心孩子的生活與人際交往情況,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壓力。
4.引導青少年文明使用網絡。網絡游戲中普遍存在著的不文明用語現象,經常是使用發泄性、侮辱性的語言,不利于放松與緩解情緒,反而可能增加不良情緒。因此,需要家長提醒孩子文明用語,以寬容、平和的態度對待他人。
我們要看到網絡游戲對于培養孩子團隊合作、舒緩壓力等方面的益處,也要提防青少年沉迷游戲,荒廢青春。宜“疏”不宜“堵”,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少年要客觀看待游戲的利弊,為自己的行為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