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您認為研學旅行的開展對學生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劉信中:哈佛大學女校長德魯·福斯特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說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我非常認同。她每年要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她對自己的一個要求。對她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于自己的成長。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當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我認為這就是研學旅行的意義。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經歷了,體驗了,才能收獲對自然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本刊記者:作為第三方教育服務機構,您認為課堂內外在研學旅行的大方針下承載著怎樣的使命與責任?
劉信中:其實,課堂內外的“五好小公民”讀書活動就是一個研學旅行的產品。課堂內外從1998年開展“五好小公民”讀書活動以來,我們帶領學生去過北京、上海、西安、青島、廣州等地,今年已經是第20屆。每年不管再忙,我都會去參加讀書活動的表彰總結大會。因為這也表達了我的一種態度:向讀者、青少年學習,相互溫暖。汶川地震期間,我們曾經資助了四川省平武縣壩子鄉白鴨小學重建,為他們做3~5年的教育與文化支撐。我記得2010年世博會期間,我們讀書活動的主題是“我是90后”,我們開放了3個夏令營免費名額給白鴨小學學生。白鴨小學校長趙光明非常感動,親自為我們寫了一封感謝信,說這次讀書活動讓學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車,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第一次體驗到外面的世界。每年,我們都會邀請貧困地區來參加,并且為他們提供助學支持。所以,我認為,我們做研學旅行,體現的是課堂內外服務三億青少年的宗旨。我們不是純商業機構,我們希望做溫暖教育的建設者,傳遞一種善行與美德。我們用完善的三體來服務: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我們作為第三方機構,在學生的人格培養方面,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地方,我們希望能夠做更多工作,擔起責任。
本刊記者:您認為研學旅行中游與學應該怎樣有機結合?什么樣的研學產品才算是合格的、有價值的?
劉信中:研學旅行產品一定不能是“中國式旅行”,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最重要的應該是融入。我認為,研學旅行產品的設計,應該包含三個關鍵詞:人格教育、勇氣、能力。性格即命運,人格的培養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研學旅行應該更注重青少年學習方法的引領,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學會包容的人格。而能力,就是動手能力、學習探索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在重慶金佛山、永川樂和樂都等地建立研學營地,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讓學生走進世界去感受豐富多彩,我相信這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很有幫助。所以,研學產品一定不是孤立的,游而學,不是純粹的旅游,而是開啟智慧,課程化的引領。
本刊記者:研學旅行被納入了課堂教學計劃,研學旅行與課堂教學應該有哪些區別?
劉信中:我們在開發研學旅行產品時,除了讀書、行路相結合外,還有一個關鍵詞是陪伴。我們邀請到學術機構、科研人員、青年教師、學有專長的學生做志愿者來帶隊擔當班主任。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他們會全程陪伴學生,在游的過程中為學生做講解,為他們做學術上的引領。同時,通過研學旅行,我們還為每位學生做學術水平能力的評估,在網上為他們建立專業的評估檔案,這對他們未來的專業發展和學術能力培養具有參考價值。我想,這就是研學旅行與課堂教學不同的地方。在旅行中去體驗社會、感知社會,豐富自己各方面的認知。
本刊記者:您認為,在研學旅行中,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鄉土鄉情乃至家國情懷呢?
劉信中:我們說鄉愁,不走出去,怎么能感受到什么是鄉愁呢?當你走向世界,與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會形成你的自信與大國情懷。比如我們到美國斯坦福開展研學旅行,請斯坦福大學教授為學生上一周課,課程都與興趣和愛好相關。最后讓大家根據學到的知識點動手做實驗,與其他國家的學生一起去硅谷參觀谷歌、蘋果等科技公司,請專業科技人員為學生做點評。我們會發現,當中國的隊友得了第一名,所有同學都會歡呼,自豪感油然而生。這就是在研學旅行中油然而生的家國情懷。所以引領學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這就是逐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家國情。
本刊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課堂內外目前有哪些最有價值的研學旅行產品呢?
劉信中:目前最有價值的產品,我認為一個是“絲綢之路”。喜歡歷史的同學可以去感受到我們的漢唐文化,看看絲綢之路當年繁華的景象,體會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還有一個線路是“德國工業4.0”,去參觀寶馬、奔馳的工廠,席勒故居、歌德故居,感受德國工業的繁榮,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此外還有英倫文學之旅、高鐵上的中國等都有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