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您一直踐行愛的教育,能否請您總結愛的教育的核心要點呢?
劉沛華:做教師,愛永遠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諸如,愛是教育的永恒主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孩子是神……這都是對愛最好的詮釋。我真正踐行愛的教育,是從閱讀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一書開始的。我也漸漸明白:愛是陪伴,陪伴學生的點點滴滴;愛是傾聽,傾聽學生的喜怒哀樂 ;愛是尊重,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愛是信任,信任學生的無限潛能;愛是期許,期許學生的美好未來……概言之,愛的教育的核心要點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碰撞生命,從而使師生靈魂得以溫暖。
本刊記者:您倡導的“五步快樂教學法”,是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呢?
劉沛華:在作文教學中,我發現,每次作文學生都是愁眉苦臉,基于此,自2002年起,我開始在作文教學中踐行“快快樂樂作文,快快樂樂成長”理念,直到今天仍踐行著。具體來說,五步快樂教學法的“五步”,即 :第一步,教師提前一周寫單元“下水文”,由學生進行修改;第二步,作文課上,前20分鐘學生分享修改成果,后20分鐘寫單元作文;第三步,每周五晚20:00,在班級網絡作文展示平臺上互評互改;第四步,在班級墻壁上永久展示師生佳作,并把佳作推薦給報刊、雜志、網絡;第五步,作文評析課上,分享佳作發表的快樂。我真心希望尚未成熟的做法,能帶給一線教師點滴啟示,足矣。
本刊記者:您的快樂教育體現的是素質教育,然而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沖突下,如何讓兩者平衡呢?
劉沛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很多情況下是相輔相成的,這需要教師動腦筋、想辦法,尋找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平衡點。我是這樣認為的,科學的素質教育就是應試教育,而我倡導的快樂教育實則是科學的素質教育。基于以上認識,我從不只盯著學生的成績不放,而是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興趣點,找尋適合學生的獨特學習方法,不斷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這樣,學生就會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興趣自然會隨之而來,有了興趣,便會產生學習動力。試想,學生在輕松快樂中獲取知識,還用發愁成績嗎?
本刊記者:據我所知,您參與了李鎮西研究會大講堂,是核心會員,您在全國巡回講臺上,傳播的是怎樣的教育理念呢?
劉沛華:李鎮西研究會是一個教師民間自主研修共同體,旨在挖一方教育的池塘,匯集天南地北的一線教育尋夢人,在自娛中自樂,在自樂中自得,在自得中自立,在自立中自強。作為李鎮西研究會的核心成員,我始終把“像李鎮西那樣熱愛學生、像李鎮西那樣師德高尚、像李鎮西那樣教學嫻熟、像李鎮西那樣能說會寫、像李鎮西那樣反思成長、像李鎮西那樣童心不泯” 作為教育人生的自覺追求。那么,在全國巡回講臺上,這也正是我向老師們所傳播的。
本刊記者:寫作與傳播也是您非常看重的事業,未來,您會在教育和這兩者之間有取舍嗎?您的終極事業夢想是什么?
劉沛華: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寫作成就了我多彩的教育人生,我和學生共讀書同寫作,讓學生也從中享受著寫作的快樂。所以,我會堅持書寫教育人生;至于傳播,我是這樣認為的,一線非常渴望接地氣的教育教學經驗分享,而我能有幸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分享給教育同行,何樂而不為呢?
大家都在談夢想,說句心里話,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終極夢想是什么。如果一定回答的話,我只能弱弱地這樣說,作為一名教師,希望在與學生相處的短暫時光里,學生會因我的陪伴而幸福快樂。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