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7年走進山東省平原縣恩城鎮中學當一名普通教師開始至今,袁建國已歷經了30年的教育歲月。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一名校長,他以自己的理想和熱情辛勤耕耘著這份事業。秉承著求真務實的為人處事風格,他帶領一群甘于奉獻、樂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教育工作者,披荊斬棘,開拓創新,展現了一位多元化校長的風采。
初為人師,評課老師影響了他
在采訪中,袁建國校長不止一次說到,取得今天的成績,與一位老師最初的幫助和指導是分不開的。他說,從教三十余年,有許多老師、校長對他影響很大,不過影響最大的是縣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杜希榮老師。
還記得在參加工作第三年,杜老師來學校聽袁建國執教的一節課。早就聽說杜老師對課堂教學的要求非常苛刻,沒想到袁建國的這節課卻獲得了杜老師的高度評價,只是提醒他語速要慢一些,抽時間要多讀書。
后來,杜老師又接二連三地來聽袁建國的課,評課也漸漸從形式轉到內容、方法、藝術,要求一次比一次高——那種高度,就是與新課改后的語文課堂相比,也應該是先進的。這時候他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課差得太多了。后來他問杜老師,他課堂上的這些毛病,為什么第一次評課的時候沒有全提出來呢?杜老師攏了攏花白的頭發,微笑著說:“你是初生牛犢,我不能挫傷你的自信心!所以就每次只提出一個問題,下次改正了,再提出一個新問題。”對于年輕教師的成長,杜老師真是用心良苦!
后來,幾乎每次評課杜老師都說袁建國的課堂僅是局限于課本知識,沒有拓展,沒有升華,沒有高度,而且每次都向他提出讀書的建議。
該讀什么書?怎樣讀書?帶著這些問題,袁建國向杜老師請教。杜老師沒有過多解釋,只是說,讀書能讓你的課堂增加文化底蘊,并答應帶他到外地去見識一下名師的課堂。
接下來的幾年里,袁建國不斷地跟著杜老師到外地聽課,當時國內的語文名家,像魏書生、寧洪彬、錢夢龍、程翔等的示范課,他都不止一次地聽過。尤其是程翔老師,他先后聽了五次。在程翔老師的課堂上,袁建國找到了杜老師所說的“拓展”“升華”和“高度”,深刻感受到了名師課堂的強烈震撼。他也學會了與書為友,買書、借書、讀書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而此時,袁建國的課堂,在受到學生歡迎的同時,也得到了杜老師的肯定,有許多兄弟學校慕名前來聽課,他也開始被邀請到其他學校上公開課。
實行“三給”改革,積極推進教學改革
袁建國經常說他跟教育有緣,上學時,他就喜歡教比自己小的孩子學習。1987年,他如愿來到鄉鎮初中當老師。經過多年勤勤懇懇的工作,袁建國由教師做起,歷經主任、書記的錘煉,1999年,通過競選,袁建國被聘為恩城鎮中學校長。
初為校長,袁建國也曾迷惘過。那時,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恩城鎮中學院內的文昌閣。那是一座明代建筑,兩層樓閣建在一房高的平臺之上,規模不大,卻格外雅致。小時候他曾登上過文昌閣,覺得特別神秘,總夢想著有一天能到這所學校讀書。那時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成為這所學校的校長。在開學典禮上,袁建國鄭重地倡議全體起立,面向巍巍文昌閣莊嚴宣誓:樂于奉獻,奮力爭先,為家鄉爭光,為祖國添彩!六年后,恩城鎮中學終于摘掉了落后帽子,教學質量由全縣下游一躍而成為全縣第一名。當朋友問起他的“經驗”的時候,他總是神秘地對他們說:“是文昌帝君保佑了我們!”實際上他心里清楚,為了這個榮譽,恩城鎮中學的老師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問起袁建國校長在這么多年從業經歷中,遇到過的最困難的時期是什么時候,他坦然一笑說,應該就在他剛剛接任恩城鎮中學校長后。當時的學校管理十分混亂,社會影響非常差,學校欠外債近15萬元。讓他最難堪的是,家在學校附近的許多學生,不在自己家門口上學,竟然跑到幾十里以外的學校借讀。當時鎮黨委政府給袁建國他們的要求是“辦一所讓黨委放心、群眾滿意的學校”,袁建國痛定思痛,決心狠抓管理的同時,積極推進教學改革。
2001年,袁建國到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學掛職學習。四十三天時間,他聽了一百多節課,參加了許多學校活動,翻閱了大量的教育資料,也就在那個時候,他“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理念逐漸成型。于是,袁建國結合那段時間的學習體會,對學校實行了“三給”改革,即給學生讓臺、給教師松綁、給課堂打分。
給學生讓臺,就是把課堂的學習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給教師松綁,就是最大限度減輕教師的額外負擔,讓他們拿出精力來研究教材、研究學生。他們開始了“活頁備課”探索,凡是被學校確定為“精品備課”的,今后再用到的時候可以不用重新備課,只是適當添加“活頁”即可。這項改革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備課熱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給課堂打分,即對每堂課的“學情”都賦以分數,將學生的作業本改成了測試本,學生沒有了統一的作業,但教師每堂課都必須對上一堂課的內容進行測試,當堂打出分數,并根據答題情況確定下一步的教學進程。
“三給”改革實施四年,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恩城中學的學生課堂活躍了,教師教學輕松了,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2006年還取得全縣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績。
研究教師成長,找到生命增長點
因為工作成績突出,2007年暑假,袁建國被縣委組織部破格提拔為副科級干部,任平原縣第五中學業務副校長。面對新的崗位,他陷入了沉思。這是一所面向全縣招生的規模數千人的學校,學校規模大,辦學層次高,對這所學校,縣委縣政府及全縣人民都寄予了厚望。如何才能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辜負領導和全縣人民的希望呢?他邊學習,邊思考,邊探索,逐漸地把目標鎖定在“教師成長”上。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袁振國說過,校長的第一使命只能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于是平原五中,一次性招聘了35名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希望通過培養,讓這些老師成為學校乃至全縣教育的脊梁。于是袁建國精心制定了青年教師“兩級培訓”規劃。所謂“兩級培訓”,第一級培訓對象是全體青年教師,為期三年,由本校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導師,青年教師與導師雙向組合結成對子,學校每年對其進行量化考核;第二級培訓對象為第一級培訓中成績優秀的骨干教師,聘請縣教研室教研員為導師,培訓時間不受限制。這樣的培訓體制極大地調動了青年教師的學習熱情,學校很快涌現出了比學習、比貢獻的熱潮,使一大批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代表全縣參加各種比賽,摘金奪銀,屢創佳績,其中一名教師后來獲得了全國化學講課比賽一等獎。
因工作需要,2014年元月,袁建國校長又赴任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到進修學校后,他同樣把教師專業成長放到了第一位,并相信不久的將來,也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采訪過程中,袁建國說:“回首往事,我在追夢、圓夢的循環往復中摸索前行,沒有留下虛度年華的悔恨。如今,教師成長又成了我新的夢想——教師成長了,等于我的教育生命也在延長!路,才剛剛開始!路,還有很長!愿自己能“飛揚英華之聲﹐騰馳茂盛之實”,用對教育事業的赤誠,譜寫出生命華章!”
角色轉化,是好校長也是好父親
被問及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時,袁建國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工作之余,除了陪伴家人以外,袁建國也會自找樂趣,讀書、寫作、騎行、k歌,有時候與家人打打麻將、搶搶紅包,活動豐富多彩,整日樂樂呵呵。無論在單位還是回到家,他覺得做好角色轉化是關鍵。在單位就專心工作,心無旁騖,回到家,能做點家務就盡量多做,實在沒時間做就多說些感謝的話,多體諒家人的辛苦,爭取讓老人高興,讓妻女舒心。
有人說,真正的教育家不僅僅要育好學生,更要育好子女。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袁建國也從未落下。他覺得,教育孩子,經常“點火”很關鍵。在小學階段,女兒成績并不特別突出。一上初中,他對女兒說,你的水平,就是我的水平,也是咱們學校的水平。別給你爸丟臉!女兒聽了后認真地點頭,他感覺自己的“點火”起作用了。
以后的時間里,女兒學習特別勤奮。她負責開關教室門,班主任要求她盡量第一個到校開門,她便每天早早起床,第一個到教室學習。有一天下早自習回家后便對袁建國說,我明天還得早起,今天早晨從宿舍經過的時候,人家某某某已經在路燈下學習了。女兒學習狀態漸入佳境,學習成績也飛速提升,期中考試便取得了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績。
初一下學期,女兒問袁建國定什么目標,他說,以你的狀態,應該進入全縣前十名。孩子雖然將信將疑,但還是確立了這樣的目標,并且投入了全部的精力,結果還真的考入了全縣前十名。后來的初中兩年、高中三年,女兒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特別是高中,除了一次小考是全縣第七名,其他的都在前四名,而且是獲得第一名最多、成績最穩定的學生。
除了學習之外,袁建國也注重女兒在意志品質、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培養,如讓女兒經常擔任主持人、參加演講比賽等。高考之前女兒參加北大自主招生,筆試面試都已過關,只是高考成績差幾分,沒被錄取,算是袁建國小小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