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作為校長、教師,能否結合您的經歷和觀察,談談什么樣才是好的教育?
袁建國: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教育有不同的價值追求,但有一條應該是永恒的,那就是“老百姓滿意”。怎樣才能使老百姓滿意?核心要素應該是追求教育的高質量,使學生來到學校,能夠全員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走出學校,能夠健康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1999年我擔任恩城鎮中學校長后,就是以“創建讓群眾滿意的學校”為辦學目標,勇于改革,砥礪前行,最終使學校走出低谷,達到巔峰。調到后來的學校,我仍然以這一目標激勵自己,引領師生,雖然沒有取得什么輝煌的成績,但都是竭盡全力,無愧內心。
本刊記者:關于師生關系的問題您如何看待?
袁建國: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說過: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師生關系。誠然,良好的師生關系,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結果,在教育教學的諸多因素中,可謂舉足輕重。
那么,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引領教師建立積極向上的師生關系?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厘清,并指導行動。
一是從歷史沿襲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我國古代對師生關系最經典的論述,當屬韓愈的“傳道授業解惑”了。不過隨著教育教學研究的深入,許多教育細節日益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比如傳授什么?向誰傳授?怎樣傳授?效果如何?等等。課堂是教師職業生涯的主陣地,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使師生關系發揮良好作用的主陣地,要想把這個陣地“筑牢”,我們必須不斷研究這些問題,積極推廣先進的研究成果。這些都屬于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條件。
二是從法律法規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不突破“底線”,不觸碰“紅線”。近來各地不斷出現學生毆打甚至殺害教師事件,雖然背景不同,原因各異,但或多或少,幾乎都與教師不注意方式方法,突破了“底線”,觸碰了“紅線”有關。無論是體罰還是“心罰”,都是觸碰“紅線”的行為,教師們一旦觸碰“紅線”,造成傷害的不僅僅是教師自己,還有學生、學生的家庭。
三是從教學實踐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明辨概念,與時俱進。比如“道”的發展性、“授”的個體性、“惑”的多元性、“愛”的契約性、“管”的平等性等問題,都存在著“應然性”“本然性”與“實然性”“或然性”的現實沖突現象,都需要教師明辨概念,了然于心,并切實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
本刊記者:多年的校長工作歷程中,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袁建國:說起感觸,我覺得當校長非常辛苦,但也非常幸福。都說教師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其實校長比教師多的不僅僅是忙碌,還有許多專業的要求。校長不僅僅是學校的管理者,同時也是落實教育目標的執行者;既要精通教育知識,又要深諳管理之道;既能統領學校發展,又能處理日常瑣事。所以有人說校長更應該成為“雜家”——在決策上要做“道家”,在管理上做“儒家”,在執行上做“法家”。不過,沒有平白無故的付出。當你的努力變成了教師、家長和學生的笑臉后,那種幸福也是無法比擬的。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感動人的工作——感動別人、被人感動。
本刊記者:作為一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在教師隊伍培養上,您采用的是什么方針呢?如何提高教師隊伍以及教育教學的管理能力?
袁建國:因為校舍和師資的局限,目前我們沒有承辦全縣教師培訓業務,但在本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朱永新老師認為教師成長離不開“吉祥三寶”: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現如今各種“專業發展共同體”很多,經過認真研究比對,我們選擇的是李鎮西研究會,因為研究會不但名師薈萃,而且安排的各項活動非常適合一線教師的學習成長,既很專業,又接地氣。 2015年11月21日,我們邀請李鎮西研究會報告團來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2016年1月27日,李鎮西研究會的多位名師與我校優秀青年教師舉行了“手拉手”活動,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一對一指導”。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們欣喜地看到,老師們的專業水平和精神狀態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變。
本刊記者:關于教育這一塊的深化改革如何拓展,您認為應該如何滲透?
袁建國:2014年12月30日,山東省出臺了《關于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主要內容體現在課程教學、考試招生制度、教育評價制度、校長職級制、教師管理和培養培訓、社會力量辦學體制、社會參與監督體制等七個方面的改革上。這次改革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針對性,各項改革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相互耦合,非常注重政府、學校、社會三者的關系處理,在調動校長辦學、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地方,相信對解決我省基礎教育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們市縣正在深入學習和穩步推進這項改革,我們的想法是,在深入學習領會這項改革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參與各項改革,力爭在課程教學、教育評價、教師培訓等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
本刊記者:您認為一個優秀的校長應該具備的素質有哪些,為什么?從業多年來,您認為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袁建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
我覺得一名優秀校長,應該具有超前意識和大局觀念,站位高,講奉獻。一名好校長,需要站在社會發展的前沿,以寬闊的胸襟、開闊的視野思考教育問題。校長只有具備了大視野和大格局,才能夠跳出教育看教育,發現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才能實現學校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名優秀校長,應該具有科學管理和規范管理的理念和舉措,嚴管理,細管理。“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只有把一件件“小事”做好,才能把教育做好。怎樣做好這些“小事”?離不開科學管理和規范管理。科學管理和規范管理的特征是全面、細致、協調,每個校長都應該在這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名優秀校長,應該具有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能力和熱情,做老師們的指路燈、鋪路石。在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我們既應該強調“生本”,更應該重視“師本”。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教師能爬多高的樓,校長就應該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提供多高的梯子,搭建更多發展的平臺,創造更多發展的空間。教師成長了,學校一定會成長。
一名優秀校長,應該具有進行課程改革和學生發展創新的勇氣和擔當,精業務,接地氣。從蘇霍姆林斯基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今天一些成功的校長,沒有一個不是精通業務的專家,也沒有一個不是勇于探索和創新的楷模。校長抓牢了課程,發展學生就有了“根據地”。校長必須將課程改革和學生發展的新理念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并將其轉化為學校的管理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全面提高辦學水平。
優秀校長應該具有的這些素質,都是我努力的方向。從業多年來要說成就感,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和教師成長研究方面還稍微突出一點。我比較喜愛讀書和寫作,常常將學校管理與個人思考相結合,用文字表達出來,自2010年至今,也發表了一百多篇教育論文和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