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山東省淄博市第三期中小學八十位各學段各學科名師,組成研修團隊,來到上海青浦區師之蘊工作室學習“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方法。活動在關景雙老師的主持與指導下,順利開展。與會人員圍繞淄博五中的王丹陽老師執教的示范課《鄉愁》,共同感知了課堂教學研究能力、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的有效方法,感知了提煉課例主題和目標貫通課堂的方法。
研討主題
鄉愁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鄉愁”是余光中創作中永恒不變的主題,是他的詩魂、文心,更是他的心結。按照課例研修要有主題的要求,王老師把第一次課的課例主題定為“語文學科詩歌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經討論后感覺太空泛,斟酌后又修改為“語文學科傳統文化”。最后,經關老師點撥,再改為“那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從而扣住了“鄉愁文化”,對準了《鄉愁》教學。
課例呈現
將鄉愁升華為鄉愁文化
《鄉愁》全詩無一“愁”字,卻讓讀者時刻體味出鄉愁的痛楚。全詩將鄉愁具體化,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巧妙地連接著愁緒的兩端,連接起對母親、新娘、大陸的思念。全詩階段化展現了人生不同階段鄉愁的不同寓意。“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等表示時間的詩句,從距離的跨度到時間的長度,像一條紅線貫穿起詩人人生的變遷,也揭示了其情感的變化。全詩繼承了格律詩往復回環、一唱三嘆的音韻美,“頭”字押韻,有規律地出現、重復“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疊詞,使鄉愁具體可感、回味無窮、含蓄而有張力。
“愁”是詩歌的文化母題,如何將鄉愁升華為鄉愁文化?王老師在課堂上引入陶淵明、崔顥、蘇軾、李白、杜甫、張九齡等人詩句中的文人鄉愁,及宋代李清照、南唐后主李煜詩句中的亡國之愁……最后完成了鄉愁文化教學的升華。
名師指津
研修走進課堂
關老師領銜“師之蘊”探索課例研修,運用“行動教育”的范式,獲取了許多課堂教學的樸素方法,激發了參與者研教修學的信心,啟示了執教者尋找有效方法的心路。
一、課例研修需要進入課堂與教研情景現場。觀察與模仿是課例研修的起點,實做和體檢是經驗方法的遷移和內化。四天的青浦研修,同伴們分學科觀察了青浦研修的組織范式、課堂教學的經驗篩選過程。關老師解讀“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的范式,啟示學員們從課堂看出課例,把問題翻轉成方法,在公開教學中歷練, 在寫作課例中篩選。關老師還指導學員們運用“觀察評論的教研流程”:分組觀察,梳理得失,小組討論,執教說課,大組交流,領銜盤點方法,用筆說話,舉證梳理。
二、課例研修需要明晰主題和觀課要點。所謂知類通達,就是暗示教師“教一篇,學一類”。主題能夠統帥資源和聚焦環節。王老師由自定的“語文學科詩歌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主題,到后來改為“那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點擊到了詩歌母題,具體而可操作。繼而由主題聚集資源,便由“教一篇”升華到“學一類”的課堂境界。“教一篇”也好,“學一類”也罷,必須提高課堂效率,效率來自有效方法。關老師說:常態課堂有不盡的方法啟示,關鍵在于看出多少“明白”。能夠找到具體方法。根據“師之蘊”的經驗,就是有觀課要點地尋找。如示范課上,討論的場面、觀點碰撞的場景、富有實證的感悟、真憑實據的得失,既讓在場的教師興奮不已,也讓同伴對課例研修更有親切感和獲得感。
三、課例研修需要簡明目標和貫通環節。
上課目標的確定,讓學員們深切地感受到課時目標從空泛浮華到具體適切的蛻變。四十分鐘課堂,只有精準、清晰、適切課時目標,師生才能克服似是而非,課堂才能學得有效。
環節是目標的附著點,師之蘊工作室的“認知目標與知識目標”,即“怎么教與教什么”的雙維表述,使得課時目標不但貫通環節落實,而且清晰勾勒出目標與環節的邏輯關系,使得課堂推進清楚自然,流暢明快。
總之,“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讓學員老師們在課堂中,驗證“課程標準”的理解能力,檢測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力,既看出學用經驗的效力,更能歷練尋找有效方法思想的能力。
(注:王丹陽老師后來就《鄉愁》一課參加了山東省優質課評選,以大賽最高分摘取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