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個喚醒、共鳴 、齊舞的過程。作為語文老師,如果本身對文字缺少深切的理解,對經典缺乏深厚的閱讀積淀,對自我生命缺乏深切體驗;如果不能從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學生感覺和理解上的盲點,再雄辯地揭示其中深刻的奧秘,讓他們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負了語文老師這個稱號。也就是說,不讀書、不旅行、不體驗生命的本味,怎么能當好語文老師呢?
從教一年以來,我漸漸對學生教育、對語文教學有了自己獨特的體悟。
喚醒激情,一起兌換“夢想”
我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為此在大學期間,我一大半的時間是泡在圖書館里,四年共閱讀各種關于文學、教育學類的書籍845本,在全校畢業生里排名第一,還獲得“校園讀書之星”的稱號。然而現實卻像冷冷的冰雨潑在我的身上,讓我第一次懂得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切含義。
初登講臺,一眼望去,臺下坐滿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弟弟妹妹”,確實感覺到充滿激情并任重道遠。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發現高二理科班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動力和激情,一個班65個孩子,上課記筆記的不到10個,作業基本是在應付,碰到需要動點腦筋的作文,會有一半學生交不上來。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語文呢?我的困惑最終有了答案—必須先讓他們有一個能看見的“小目標”。
在觀看班上一場足球比賽時,我突然發現,孩子們在賽場上爭先恐后,好勝心極強,對于獎勵、榮譽其實很是在意。我想,何不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競爭獎勵機制呢?但是獎什么呢?一次我和一個調皮的男生聊天,我問他:“你最想要的獎勵是什么?”他笑著說:“如果老師可以給我爸打一次表揚電話就好了。”我突然覺得有辦法了!我要設計一種獎勵券,例如一次語文考試進步10名可以獲贈超級好書一本;一次作文分數上50分可以獲得由老師打給父母表揚電話的機會;一次背誦默寫得滿分可以獲得課前10分鐘演講的機會等等。于是班上掀起了一場語文學習的風暴!期中考試后,孩子們的成績突飛猛進,有32個同學都兌換了自己的“獎品”。一個平時文靜的女生,悄悄告訴我:“老師,現在班上語文學習積極性太高了,晚上關了燈都有咱們班上的同學在寢室走廊里背課文呢!”我聽了,真的很欣慰,很激動。
激發課堂 ,共赴心靈盛宴
我常對孩子們說“文字有溫度、有味道、有靈魂”。我也因此總不斷嘗試讓語文課堂更創新,更自由。
在給學生們講《望海潮》一課時,當孩子們讀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時。恰逢夏天,我會穿上江南墨色的旗袍,帶他們走出教室,在校園的荷花池旁,賞荷聽曲、品桂花茶、寫真意詩。湖光、山色、桂子、荷花、采蓮曲,自然和諧,渾融如一。那次課后有同學在周記本上寫道:“這是一個多么愜意的世界,一種多么詩意的生活,一個怎樣天人合一的境界。我體驗到了一場‘美’到極致的視聽盛宴!”
復習高考古代文學常識時,我在班上開展“一站到底”的分小組比賽。同學們比知識面、比速度、比團隊合作,興致勃勃!
學習《荊軻刺秦王》時,我讓學生們排一幕課本劇,用最真實的體驗還原歷史的現場。看著孩子們自己做的精致道具和走心的演繹,我頓時欣喜萬分。
我認為正如釋空禪師所言“一切諸經,皆不過是敲門磚,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學習語文,即要學會體悟生命。文字當初誕生時的震撼人心的沖擊力與生命力在歲月的塵埃中被湮沒,而真正語文人要做的是讓它們重生。
直播課堂 攜手漫步云端
作為“90后”,我對新技術與新媒體催生的學習思維變革也很感興趣,于是自學了運用直播平臺錄課,分享教育資源。
我開始嘗試從傳統思維拓展到互聯網思維。從書本學習拓展到網絡學習、從傳統課程拓展到微課、從傳統課堂拓展到云端智慧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創造逼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以提高教學效率,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生動悟意。
在學習 《望海潮》 時,我嘗試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詩歌意象圖片、播放G20杭州宣傳片、運用交互式白板進行互動、運用教學平臺線上互動,課下與學生做了精彩的互動并達到了深度知識生成的效果。
我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使用,創設情境,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象化,有感染力。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潛在創造力,喚起了他們獨特的情感體驗,還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到了扎實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結論。而這也讓我對未來課堂更加的豐富與高效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