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名叫“42”的編程大學正式落成。與普通高校不同,“42”堅持“三無”教育理念——無教師、無課程設置、無學費。
加州“42”編程大學是法國巴黎同名大學的分校。校名“42”源于系列科幻小說 《搭便車去銀河系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象征著“關于生命意義問題的答案”。
加州“42”分校每年招收大約1000名學生,學習電腦編程和軟件開發,方式是學生相互幫助完成選定的項目,然后相互評分。如同電腦游戲過關升級一樣,學生每完成一個項目就會自動升一級,直至21級畢業。整個學制大約為3年到5年,沒有學位文憑,但會頒發畢業證書。在一些人看來,這種教育方式有些像“由盲人引導盲人”,學生家長在學校開放日參觀時表示:很難想象這個場景,發現這里竟然沒有老師可以交流。
無法否認的是,這所教育方式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的編程大學,正越來越受到外界認可。自巴黎“42”編程大學于2013年開辦以來,其申請入學的人數一直超過招生人數。其畢業生也被諸如IBM、亞馬遜和特斯拉這樣的業界巨頭雇傭,還有不少畢業生率先加入了創業的行列。
“42”編程大學由法國科技大亨澤維爾·尼爾(Xavier Niel)創辦。他與合伙人都有科技和創業背景,并且想為教育貢獻力量。他們希望通過“同輩切磋式學習”和“專題項目式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來實施教育。事實上,這兩種學習方式都一直很受教育專家的青睞,不同的是,他們在具體實施時往往會有教師進行督導。
在“42”編程大學就讀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專題項目,比如設計網頁、設計電腦游戲。項目確定后,學生們將運用互聯網上可以找到的免費資源進行學習,也可以向其他同學求助。學生們在擺滿了電腦的開放式教室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一名隨機抽取的學生將負責打分。
該校創辦者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彌補了傳統教育體制的缺陷。在他們看來,傳統的教育方式鼓勵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非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索。事實上,切磋式學習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期就開始了。最近的研究表明,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科目的理解,也更容易解開難題。
如今,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面臨多重挑戰。“42”大學模式或許可以作為已有相當規模的Mooc(慕課網,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替代。跟慕課網一樣,它門檻低、易負擔;不同的是,它提供了現實的校園,供學生們每天面對面交流。但這并不意味著“42”編程大學的教育形式適合所有人。在“42”編程大學誕生前,美國已有不少“碼農學院”(coding academies),為數千名有志于此的學生提供短期、緊湊的編程課程。加州“42”編程大學校長布列塔尼·碧赫(Brittany Bir)毫不諱言地指出,這所無教師的大學適合那些高度自律、富有動力且能掌握學習節奏的人。與普通大學生比,“42”編程大學的畢業生能更好地與團隊合作,探討并捍衛自己的想法,而這些都是在“真實世界”工作所需的重要技能。
“42”編程大學的招生并不要求中學成績,巴黎“42”編程大學40%的學生連高中都沒有畢業。巴黎“42”編程大學校長尼古拉·薩迪拉克(Nicolas Sadirac)說,“我們的存在提醒他們,學習可以很有趣。在這里,你可以跟隨自己的興趣發展,并專注于此,而非被老師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