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不難看見這樣的場面,一個個大人對著孩子們訓誡,“你給我聽好了,按照我的方法做!你聽不聽話?!”“想當年,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你爸爸都在……”“你能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步地來,你要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
這些現象的背后折射的其實就是一個個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讓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孩子的自主學習和探索是不被允許的,大多時候還會被冠以“保護”“嚴格”和“慈愛”的名義。
著名的“奶爸”蔡朝陽先生有一個觀點,他說我們的教育常常是封閉的、荒謬的:
我們用40年前的生活經驗,來教我們的孩子,然后用我們40年前的生活經驗,去指導我們的孩子們將要在30年之后才展開的生活。我們的教育觀念與孩子們將要面對的世界之間的落差,是70年。
著名教育家劉道玉說,對比西方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理念源頭上的差異。我們的教育是“塑造”,就是按照一種固定的模具,把原料注入到模具中,然后出來的就是流水線上規格相同的批量產品。于是,出現了“千校一面”“萬人一格”的現象,從而使絕大多數中國人喪失了創造性。而西方的教育是“成長”,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個體(包括人的智慧)在一定的條件下,任其自由生長,由幼小向著成熟的方向發展。西方的“成長教育”受到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影響: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預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
這樣的比較讓人深思。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充滿了變數,一切都在向未可知的方向發展。以前乘坐火車從北京到廣州,2000多公里的路,要花90個小時,現在只需要8個小時。交通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用我們過去的經驗判斷未來未免捉襟見肘。
前不久,有新聞報道,說在東莞長安鎮誕生了首個無人工廠,每天60臺機器手正日夜無休地打磨一個個手機中框結構件。它們被分成10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由一條自動傳送帶上下料,這個過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每條線只有3名工人負責看線和檢查。
以智能機器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來臨,越來越來多的工廠將淘汰人力,采用智能機器開展生產活動。李開復在《奇葩大會》上甚至大膽預言,“十年內,50%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你們,要失業了!”
未來的變化將不可預知,我們的孩子將怎么辦?我們的教育將作何選擇?幸運的是,人類最寶貴的能力,諸如創造力、想象力和情感力等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未來的社會更需要那些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富有生活趣味的人,他們將重新定義世界。
面對未來的趨勢,我們的教育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