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從即將走向大學之門的徐玉玉同學被騙離世,到清華大學某教師被騙1760萬元等兩個令人寒心的典型案例的報道中,不難發現在電信詐騙中學校又成為了“重災區”。 作為學校,為師生打好防騙“預防針”,讓“易傷人群”不再“受傷”成了當下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讓全社會成員都能識騙、防騙,共同打擊詐騙犯罪也成了當務之急。
練好識騙“穿山眼”——識
詐騙過程中的“隱身黑手”,詐騙手段花樣百出,有“利益誘”,冒充彩票中心、某實力公司,如:中獎、發紅包等,“蒼蠅喜叮有縫的蛋”,不貪便宜,不輕信,不盲信,要知道“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的道理。有“污點清”,冒充“公檢法”,如說親人犯罪、被綁架等,“人正不怕影子歪”,別害怕,遇事先向正規管理機關求證。有“親人病”,冒充醫院醫護人員,告知病情沉重,費用緊急,建議通過多方途徑與醫院核實。有“出事故”,冒充保險公司轉賬賠付,可與交警部門聯系后再處理。有“助學金”,冒充慈善機構轉賬助學,可與教育、婦聯、共青團以及民政部門聯系……根據以上羅列的諸多詐騙形式,學校很有必要聘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到校進行“接地氣”的專項法制講座,不斷增強師生識別各種電信詐騙伎倆的意識和能力。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小手拉大手”、主題班(團、隊)會、報告會等形式,向廣大家長群體進行宣傳,并通過他們向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普及防范通訊網絡詐騙常識,學會甄別,共同練就一對識騙的“穿山眼”。
穿好拒騙“防護服”——防
在治理網絡詐騙、電話詐騙、短信詐騙上,自覺將“不經意”或各種防之難防的騙術“拒之門外”,僅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全社會應攜手共同筑牢防范詐騙的“銅墻鐵壁”尤顯關鍵。許多地方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據中國警察網載:江蘇宿遷市把防范和打擊通訊網絡詐騙犯罪作為“政府工程”“民生工程”來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了提升防打精準度,該市在今年6月,就創造性地開展了以“識騙、防騙、拒騙”為主題的“政民互動”活動。該活動以社會關注的“全民防詐騙如何‘不中招’”展開,通過情景劇、講述、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視頻、動畫等傳播載體,以真實的案例和數據,還原了詐騙場景和身邊的陷阱,警醒廣大民眾在掌握防騙技能技巧的同時自覺增強了防范詐騙意識。另外許多地方公安機關在治理詐騙上還提出了六個“一律”友情建議,它將是一門很好的“預防藥方”:如“接電話,不管是誰,只要談到銀行卡,一律掛掉。只要一談到中獎,一律掛掉。只要一談到是公檢法稅務或領導干部的,一律掛掉。所有短信,但凡需要點擊鏈接的,一律刪掉。微信不認識的人發來的鏈接,一律不點。所有170、171等開頭的電話,一律不接。”雖說聽起來感覺有點“過”,但它確實是一種必要的提醒和參考。當然,推行實名制注冊入網,勢在必行。作為單位和個人還要盡可能地不要將個人關鍵信息外露與外泄,盡量規避犯罪分子的“攻擊”。只有穿好了防詐騙“防護服”、打牢“防火墻”,再強的“子彈”和“木馬”也才難以攻破已經筑牢了的“盾牌”。
打好詐騙“殲滅戰”——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騙子們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加上高科技、高策劃、高水平的行騙方式,我們每個人隨時都有可能落入其設下的圈套。因而要在全社會盡快形成“網絡詐騙”“電話詐騙”如“老鼠過街”一樣人人喊打的高壓勢頭,社會每一分子都要自覺成為打擊詐騙的生力軍,讓詐騙的黑手、推手無機可乘、無地而生、無地可逃。第一,打擊和防范電信詐騙,需要多方施力,眾管齊下,只有警方、通信運營商和金融等機構合力協作才能做到。據了解,只要嚴格限制電信運營商將寬帶流量外包給社會客戶,讓詐騙分子無法利用電信技術和電信運營商平臺,就能最大限度地遏制電信詐騙犯罪分子。第二,金融機構對客戶的銀行卡及賬號應嚴格管理,防止詐騙分子利用管理環節上的漏洞達到犯罪目的。第三,一旦遇到詐騙后,公民個人既要自培心理承受能力,還要有保護“證據”的意識,并及時報警求助。公安機關也要加大對新型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讓那些有意或無意外泄重要信息并造成損失的單位或個人,必須為相應的法律后果“買單”。同時,還應盡快搭建全國統一的網絡技術平臺,建立跨區域協作共享和快速聯動反應機制。堅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協同打好詐騙“殲滅戰”,一步一步地鏟除滋生電信詐騙犯罪的“溫床”,讓每一個公民在綠色的網絡和信息環境下健康有序生活。
(作者單位: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