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我們班積極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兩次有意義的課外活動。
第一次是到市科技館參觀。由于路途遠,要乘車去,出于安全因素,學校只安排部分學生代表參加,我們班分配十五名同學。我在班級挑選了十五名平時學習成績優秀、表現好、擔任班干部的學生。這些孩子果然不辱使命,在參觀的過程中守紀律、懂禮貌,安全的回到學校后,寫下了自己所見、所聞、所思,在學校征文評比中,獲得了班集體一等獎,為班級贏得了榮譽。
第二次是到敬老院義務勞動。活動是少先大隊組織的,到敬老院幫助老人打掃衛生,也安排我們班十五名同學參加。這次我沒有在班級指名,而進行了一次“改革”——讓學生自由報名。
我宣布了這項決定后,從學生的眼睛里看出了他們的意外。即使這樣,我也很自信,總覺得這次“改革”能夠成功。
班級顯得很安靜,沒有人主動站起來。我說:“總不能讓老師一個人去當光桿司令吧,必須有十五人參加義務勞動!勞動最光榮!愿意去的同學請站起來。”慢慢地,站起了四五名男生,我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又有兩名女生站起來了,這顯然還不到十五人。這時的我有些著急,但仍沒有露出聲色。
看著站起來的七八名學生,他們面帶笑容,好像考了個好成績被表揚一樣。這時,我發現這些站起來的學生都是平時學習成績平平,有兩人還是我本學期正在“轉化”中的“學困生”。再看班級坐著的學生,他們當中有班干部、學習標兵,都是我平時喜歡的“白天鵝”“好學生”。而上次我指名參觀市科技館的幾乎都沒有站起來。此時,他們正襟危坐,紋絲不動,等待別的同學去參加義務勞動。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用老辦法,指名勞動委員和其他幾名班干部去參加活動。
本次“改革”失敗了,讓我感觸頗多:是的,誰不愿意坐在干干凈凈的教室里學習?誰又愿意去敬老院參加勞動呢?又臟又累,更何況是自愿的,不去也沒關系。這樣的做法似乎并不為過,可為什么愿意站起來,去參加義務勞動的學生,都是那些我平時沒有太在意,甚至看不上眼的“丑小鴨”“壞學生”呢?
毋庸置疑,每個當老師的都喜歡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因為這些孩子聰明好學,學什么都一點就通,在他們身上能讓人感受到智慧的火花在跳躍、生命的靈性在閃爍,教這些孩子能讓你輕松自在,還能讓你充分享受教育的成功。反過來說,那些作業馬虎、成績很差的孩子則讓人心煩意亂。這些學生頑劣成性、屢教不改,任你花多少時間,有多大耐性,在他們“頑固不化”的做法面前都得消逝殆盡。要“轉化”他們、教好他們,累!煩!難!正因為如此,我們往往把他們認定為“丑小鴨”“壞學生”,總覺得“丑小鴨”很難“轉化”為“白天鵝”的。
兩次有意義的課外活動,讓我不由得想到平日的生活中,許多時候“白天鵝”和“丑小鴨”之間確實有著不少的差異:教室的走廊上一張廢紙“擋住”前進的道路,“白天鵝”十分“自信”地輕松跨過,任憑廢紙飄忽不定;當“丑小鴨”看到后,卻十分“自覺”地彎腰撿起廢紙,扔進垃圾桶。“白天鵝”在路上、公交車上見到老師經常視而不見;而“丑小鴨”遇到老師遠遠地就笑嘻嘻地迎上來打招呼。學校組織愛心捐款,“白天鵝”態度冷淡、置之不理;“丑小鴨”則積極響應、慷慨解囊。……諸如此類現象,數不勝數。
講到這,讓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事實證明:學習成績不好或者不聽話的學生未必就是“丑小鴨”“壞學生”,有時候他們可能會做出很驚人的成就!相對而言,那些成績優秀、表現好的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也不一定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白天鵝”。故而,我們要從更多的角度去評價孩子,綜合客觀地評價一個孩子,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并且加以引導、鼓勵,讓所有的“丑小鴨”和“白天鵝”都能走進理想的殿堂;都能飛向蔚藍的天空;都能成為祖國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