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秋天去東臺,獲贈言恭達先生題寫書名的《王勁松書法》,內有書家近年所書篆、隸、草、行、楷等多種書體代表作二十余幅,其間還收入了他的五篇耐人尋味的說藝之文。
我一頁頁地翻讀、端詳、體悟,恍如置身于早晨云煙尚未散去的林木之中,那里面的幽靜、深奧、清新、健朗,令我留連忘返,深陷其中。于書畫我愧無親身體驗,但卻認定了無論何種藝術門類,都有共通的東西,那就是一個“情”字。在那橫豎撇捺、起承轉合的筆墨流程里,無疑融注了書寫者或喜或憂,或怒或悲的萬千情愫。勁松的書法作品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激情充沛,對生活始終抱以熱忱,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有愈戰愈勇之態的血性男兒。所謂“字如其人”,勁松的字里透著一股寧折不彎、昂然向上的精氣神,透著一股性情中人特有的豪放、包容和通達,還透著他三十多年冬來暑往的堅守中,那份寒梅俏立般的孤寂與熾熱。勁松在一篇題為《手感》的文章中這樣寫道:“鍵盤敲出的文字,字跡工整之至,只是沒有神采;排列有如侍衛,只是活氣盡消。而手寫的文字有如清人包世臣所云‘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手工的字容易印證曾經的喜怒哀樂,更能細膩地表達生命中曾經有過的一些痕跡。”這番論述再好不過地道明了書寫與情感與神采與生命之間的種種關聯。
勁松給自己的書齋取名松竹堂,松與竹皆是高遠、靜雅之物,可見主人的心志所在。讀勁松的書法,我還從中讀出了一個“靜”字。心之寧,神之靜,用他自己的話說“竟可做到高樓視若無睹,噪音充耳不聞,正是心遠地自偏。”如今的人們大都身處紅塵滾滾的鬧世之中,心中的欲望都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綠草,長了一片還想一片。而勁松卻能在每天的忙碌之后,“臨窗獨坐,以書為伴以筆為友”,甚或去“住宅附近的樹下走動,有時適逢雨后,水珠從枝葉滴落,打濕衣裳。”進而感嘆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他的這番求靜而入境,頗令我心生感動。勁松身負要職,主管一方教育事業,不說日理萬機,每天所面對的一攤子大事小情就夠他受的了。難能可貴的是他身上的那么一股定力,讓一顆心從繁忙的工作狀態迅速地安靜下來,進入他情有獨鐘的水墨意境里去。
王勁松讀書多,知識儲備豐厚,古今中外,大家名篇,他在行文中信手拈來,且安放得恰到好處,許多古人的觀點和詩句已活化成他自己的美學思想。他論蘇東坡和王摩詰,說“王是詩中的散文,蘇是散文中的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王摩詰)是一種淡定的行走;‘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是一種行走中的淡定。”倘對蘇、王之作沒有很深的進入,如此精當的比較之發現,是難以想像的。他讀今人施蟄存先生的《云間語小錄》,生發出的感悟是:“先生這樣的修行,自是秋夜庭園里襲人的晚香,淡淡的筆調透著古意。可惜書本紙張太白太厚,遠不如舊舊黃黃的仿古紙能襯得起他溫潤的書風和文采。”雖只寥寥數語,但施先生文章的氣象已活色生香,躍然紙上了。后一句更顯他對先生書風的理解有幾多貼近。
勁松的這類文字妙就妙在:他從不就書論書,而是思路開闊地跳將開去,有一點信馬由韁、縱橫馳騁、大開大合的味道。詩詞書法繪畫,小說散文電影,多門類的藝術探尋在這兒交集,歷史與現實在這兒碰撞、聚合。論及的不只是藝術的十八般武藝,更有對生活,對人生,對茫茫天地的領悟與闡釋。這些小品穿插在波起云涌的水墨之間,萬不可把它看作可有可無的閑文,它給了你一條通道,帶你去結識一個滿腹經綸的書林高手。
王勁松簡介:
王勁松,1965年7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協會員,東臺市書協名譽主席,東臺市作協主席,現為東臺市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論壇》中國書法家人氣風云榜書家,并在中國書法家論壇舉辦個人網展。書藝公社“墨·檔案”推薦書家。中國書畫攝影網“當代名家”網展。東方書畫網、中國藝術在線網、大中華書畫網、境界書畫網、中國書法網(中國書法報道)、書法蘭亭網等主流網站為其舉辦個人網展。書法作品在《書法導報》《青少年書法報》《羲之書畫報》《新華日報》《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報》《美術報》《中國文化報》《書法之友》《神州書畫報》《中國書畫報》等報刊發表,出版《王勁松書法集》和《王勁松書法》以及散文集《紙上風景》《忽有斯人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