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據《廉政瞭望》披露,經中央批準,曾因違規接受公款宴請,被中央紀委點名通報批評的上海市副市長周波,剛過一年便重獲重用,擔任上海市委常委,這應該是十八大以來第一人。
長期以來,黨內外存在著一種慣性思維,黨員干部一旦犯錯誤,便意味著政治生命結束,永無出頭之日。周波重獲重用釋放出的信號則是:其一,全面從嚴治黨絕不動搖。2015年初,周波曾帶頭調查一起領導干部公款吃喝問題,然而時隔一年,他自己也“栽”在吃喝上,說明他把黨紀裝進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他因此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中央紀委通報違反八項規定典型案件7起,他“名列榜首”。 這表明,從嚴治黨是在動真格,紀律是“高壓線”,任何人違反黨紀都不能“法外開恩”,都將動輒則咎,受嚴肅查處。其二,犯了錯誤的同志并非無路可走,只要迷途知返、痛改前非,“光明大道”依然在前頭。王岐山同志曾強調,要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人、判刑不是目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才是真正的目的。不能說有了過錯,就算表現再好也將壓縮其“上升空間”,對該重用的還是要重用。對周波的處分和重新重用,既體現出黨的紀律的嚴肅性,又體現出黨對干部的關心愛護。
當然,“重獲重用”是有條件的。首先,要分清錯誤的性質和輕重區別對待,不可一概而論。對屢教不改、執迷不悟、冥頑不化的黨員,組織只能使出“霹靂手段”,令其為欲壑難填、刀口舔血、走火入魔付出高昂代價。就周波而言,他犯了錯誤,說明身上“帶菌”“帶病”,必須“殺菌”“治病”,如果聽之任之,不僅會損害其自身肌體健康,而且還會傳染他人甚至形成“疫情”。但也應該看到,他畢竟只是犯下小錯,就應該本著將監督執紀分出層次、輕重,把握好“四種形態”的基本精神,嚴寬相濟,恩威并重,而不能為懲處而懲處,不問青紅皂白統統予以重責,更不能無視其已經改正錯誤而將其永遠“打入冷宮”。
其次,違紀者錯誤已得到清算,受到了應有的懲處。重新重用周波,跟過去為群眾所詬病的“帶病提拔”有本質區別,帶病提拔是對黨員干部犯的錯誤沒有發現,或者眼睜眼閉。“懲”不“痛”,則不“通”。“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那種對問題視而不見的現象是危險的,只能使問題積壓越來越多,天長日久難免“擁塞”。黨組織發現周波身上出現小錯,不是施行“婦人之仁”,揣著明白裝糊涂,投鼠忌器,點到為止,而是抓日常監督,當頭棒喝,執紀問責,體現出黨內政治生活的鋒芒和戰斗性,從而及時幫助其認識和改正錯誤,制止其違紀問題滋生蔓延,使其懸崖勒馬。
此外,犯錯誤者本人接受了教訓,真誠悔改,得到組織和群眾認可。一個人犯了錯誤,不知悔改不行,回避現實無濟于事,自欺欺人更不可取。據干部和群眾反映,周波受到處分后,沒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更沒有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他的工作熱情和干勁似乎沒受什么影響,對分管事務認真負責,對發現問題敢抓敢管,特別是對上海全局比較“吃重”的大事,他化身“拼命三郎”,“須臾不敢懈怠”,經常奔波于企業之間,找項目、促合作、謀發展、圖共贏。這說明他痛定思痛,并將改正錯誤的愿望化作實際行動,成績突出,黨組織教育挽救他的目的已經達到,當然應該允許其發揮積極作用,為黨和人民貢獻力量。
“懲前毖后”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小毖》:“予其懲,而毖后患。”意思是要從以前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謹慎從事,不致再犯類似錯誤。懲治,懲是為了治,治是根本。“懲前”“治病”是手段,“毖后”“救人”是目的,手段不硬達不到目的,偏離目的手段就失去了意義。早在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黨的歷史反復證明,堅持這個一貫方針,能夠達到既嚴明紀律、又團結同志的目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錯誤的同志只要不諱疾忌醫、固執錯誤,以致達到不可救藥的地步,都要堅持讓他把病治好,而不能簡單草率一“處”了之,更不能“一棍子打死”。這,正是我黨對待和處理犯錯誤同志秉持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也是成熟的執政黨走向興旺發達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