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湖北電視臺報道,去年12月24日,在湖北黃岡市黃州區,食品藥品監督執法人員張某等人在執法過程中,以“樣品調查”為由,從一家小商店一次性拿走36瓶食用油,由于執法人員沒有提供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的確實依據,商店老板張月華情急之下說:“你這是搶劫!”面對質疑,張某居然語出驚人:“我就是搶劫,我是依法搶劫!”引發輿論一片嘩然。
盡管“依法搶劫”荒誕離譜,但商店老板用“搶劫”來定義那種執法行為,執法者自己也坦率承認自己的野蠻行為屬于“搶劫”,倒是一句有“自知之明”的“大實話”——在既未經商戶同意,又不能“提供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確實依據”的情況下,公然強行將他人合法財物據為己有,可不就是明火執仗的“搶劫”嗎?問題是,張某偏偏大言不慚,聲稱自己是“依法搶劫”,便十分令人費解。常識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搶劫就是違法犯罪行為,而且罪行相當嚴重!在此不禁要問:那個張某依的什么法?誰聽說過古今中外制定過《搶劫法》?難道張某又是黃州區聘請的“臨時工”?或者干脆就是街頭混混、潑皮無賴?然而,經核實得知,張某是黃州區食藥監局正牌的執法人員!這就有必要說道說道了。
食品藥品監督執法怎么才算依法?按照規定,其一,執法者執法時必須穿著制服,可是,張某等人全都著便服;其二,對被檢查者出示相關執法文件,但張某一行人并沒有這樣做;其三,抽樣檢查一般應出票購買樣品而不能隨意搬拿,可張某等人到小店隨意搬走食用油,而且一拿就是36瓶;其四,對有過期產品的商家若非故意行為,并且沒有把過期產品銷售出去,實際操作中應免于處罰,但黃州區食藥監局不管不問,小到一袋過期胡椒、一桶過期食用油,不問青紅皂白,一律開出罰單,依據這種理由遭到“依法搶劫”的商戶竟多達74家;其五,對確有違規者應當嚴格根據相關條款作出相應處罰,但黃州區執法者相當隨意,罰款金額并沒有一定標準,少則幾千,多則數萬。黃岡地區最大的糧油供應商——荊楚糧油湖北黃岡公司下屬公司將一批即將過期的大米召回倉庫存放,已經入庫等待處理,可黃州區食藥監局的執法人員出現,開出66萬元巨額罰單,黃岡公司申請行政復議后,由黃岡市人民政府撤銷了該處罰決定,但這批價值12萬元的大米仍被黃州區食藥監局扣押……可見,他們“依法”是假,“搶劫”才是真。
對于這起執法事件,人們還有一些疑問:張某拿走這36瓶油要干什么用?難道是為了發放春節福利?張某為什么干了壞事比做了好事還要氣壯如牛,表現得如此恬不知恥、肆無忌憚?面對商家對不出示執法文件的質疑,他的同事為什么還要“循循善誘”:“人在屋檐下,豈能不低頭”?是否證明張某“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如果說黃州區食藥監局從上到下都不懂法,他們的領導為什么對應該怎樣正確執法講得頭頭是道?當他們正一招一式“執法”時,商家告知已經撥打了新聞熱線,那些執法者為什么又做賊心虛,放下商品悻悻離開?張某張口道出“依法搶劫”之類雷語,是否說明他此前干這類事從來沒有遇到過阻力,已經習慣成自然?當記者到黃州區食藥監局了解情況時,為什么該局的王書記對局里出現這樣的敗類恨不起來,而是遮遮掩掩,不愿意解釋……這些疑團共同指向一個焦點:這些人翻云覆雨,為所欲為,可以把假法當真法、私法當國法,他們的想法、說法即是“王法”,其本質就是有法不依,就是權大于法,就是以權壓法,就是無法無天!
所幸,經過這些年來的大力普法,黨和國家將“權力裝進制度籠子”的號召逐漸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對依法行政已經有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并且敢于大膽監督和抵制公務人員的違法行政行為。但是,黃州區食藥監局某些執法人員“依法搶劫”的倒行逆施,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依法治國特別是依法治政、依法治吏的艱巨性、復雜性,應該以這起反面教材為突破口,對脫軌的權力進行約束,對扭曲的執法生態進行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