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寧波欲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就要搶抓國家戰略機遇,在融入“一帶一路”經濟建設同時,加大寧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路”對外文化交流中的寧波使命
對外文化交流有利于維護寧波對外開放的良好國際環境。當前,寧波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要實現“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這一主要目標,擴大寧波對外文化交流至關重要。人文交流是雙方人民友好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舞臺。加強寧波對外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展示寧波對外開放成果,使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寧波文明、理解寧波文化、支持寧波發展,有助于進一步營造好、維護好寧波對外發展良好國際環境。
對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夯實寧波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各國間的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的“軟”助力。近年來,寧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通過互辦藝術節、電影展、音樂節、文化論壇等文化交流活動,構筑起寧波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2016年11月10日,寧波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音樂節火熱開唱,中國民族器樂組合華韻樂府,與泰國、南非的音樂人,分別帶著自己的音樂代表作匯集寧波音樂港,為海絲音樂節歌唱。這對于豐富寧波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內涵,促進雙邊關系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動寧波文明與其他人類文明資源交流共享。“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涉及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數十億人口,沿線各國均有著自身的文化優勢,在歷史上創造出了形態不同的文明形態。比如,徐福遺存和紀念物,就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資源。徐福文化交流涉及中、韓、日三個國家40多個地區,寧波要把徐福文化作為交流的有效載體,共同分享這一文化資源。
寧波對外文化交流進程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
寧波擁有良好的“走出去”發展基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為發展中國家,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使得寧波文化進入沿線國家具備多種優勢。比如,2004年,市藝術劇院的甬劇《典妻》和民樂《錦繡中華》赴德等4個國家7個城市演出。“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已經成為寧波文化走出去的新基地,越來越多的寧波文化企業走出去投資、并購。同時,得益于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依托《寧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行動綱要》總方案和4個子方案,寧波不斷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新聞等領域的對外交流合作,加大開放力度,拓寬開放領域,提升開放層次。而“寧波幫”也是“一帶一路”傳播的重要力量。據2013年僑情調查,海外“寧波幫”有42.7萬人,分布在103個國家和地區,近50個華人華僑社團組織與寧波保持經常性友好往來。并且,寧波已與五大洲44個國家86個城市建立了友城關系和友好交流關系,通過舉辦文化節、人文交流、合作辦學、中東歐旅游以及寧波歌劇院、交響樂團、小百花劇團海外演出等方式,有效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友城的文化交流合作,為拓展周邊人脈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要看到寧波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挑戰,迫切需要解決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寧波市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寧波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國際競爭力不強。主要表現在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較低,出口產品和服務檔次不高,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特別是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如當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在GDP所占比重普遍超過15%,美國文化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25%,而寧波還在為2017年占比7%的目標而奮斗。
寧波文化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寧波文化企業整體規模偏小,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骨干文化企業更是稀缺,文化產業缺少世界級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產業結構也不合理,文化與制造業、旅游、科技、金融等融合發展格局未能形成,規模化、特色化、集約化的文化產業集群園區仍需完善,與寧波實力和外貿地位很不相稱。
寧波對外文化交流主體比較單一。人文交流的推力來自于政府和民間兩個層面。從對外文化交流形式來看,政府仍然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動者和參與者,負責對文化藝術機構、民間組織統一安排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由于信息反饋渠道和機制不夠健全,作為主體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高質量文化交流活動仍然相對較少,無論在規模數量還是組織結構上,都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基本水平。
多策并舉
推動寧波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中,民心相通是根基,人文交流是關鍵。我們應依照“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發揮寧波“人文先行”的優勢,多策并舉、形成合力,進一步推動寧波同沿線國家的全方位、多領域交流合作。
要積極鼓勵大眾文化創意創新。新常態時期,“互聯網+”“ 文化+”創業模式已影響到社會大眾,寧波要緊抓文化創新歷史機遇,適應數字化革命和智能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新要求,統籌科教與文化發展戰略,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推動寧波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同時,要引導文化企業開展下一代文化產品及其產能研發工作,力爭開發出能夠取代現有文化產品、具有鮮明寧波標志的文化產品形態和文化生產形態。
要豐富現有機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內容。海上絲綢之路應加強與現有地區機制的銜接,找到各機制的互通性,協調配合,相互促進。寧波要利用國家層面大型主題年等活動的帶動作用,圍繞人文合作的新亮點、新起點,全面擴大各領域文化交流規模,廣泛開展互利互惠合作,確保交流長流水、不斷線;要加強區域機制對接,積極利用現有平臺和寧波傳統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合作和交流。可對接現有寧波—東盟、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合作機制,實施文化交流機制創新。
要提升寧波與沿線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水平。發揮寧波高校現有相關研究機構作用,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優先方向,重點開展綜合性戰略研究,開展區域和國別教育競爭力研究,關注“一帶一路”教育大格局和合作空間,推動跨境民族教育開放。如穩步發展寧波中東歐國家合作研究院,推動寧波外事學校羅馬尼亞分校—中羅(德瓦)國際藝術學校、寧波中東歐國家合作研究院、波蘭語言文化中心等一批合作項目和平臺。同時要提升教育合作內涵。重點促進“寧波——非洲”、“寧波—中東歐”等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加快籌建寧波工程學院、斯洛伐克日利納大學、保加利亞國立交通大學、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經濟與管理學院等四國高校共同創辦的中國—中東歐國際科技創新成果轉移中心等。
要充分發揮海外“寧波幫”的作用,引導他們積極傳播寧波文化。寧波文化歷史悠久,影響力并非僅僅局限于省內、國內,而應通過人文交流、貿易、移民等方式傳播于海外,并對世界其他文明產生一定影響。海外“寧波幫”能夠以國外易于接受的方式來介紹和推廣寧波文化,而國外民眾也可以通過海外“寧波幫”來觀察寧波,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