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18世紀上葉的姚劇,屬吳語系灘簧類地方劇種,以其傳統劇目豐富、表演通俗易懂、劇目貼近生活而深受百姓歡迎。新中國成立后,姚劇在經歷改革后煥發新的生機:1956年,余姚姚劇團成立;2008年,姚劇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劇團改制,余姚市姚劇保護傳承中心成立……當一些劇團艱難經營,有的劇種甚至成為“絕唱”時,我們不禁要問:姚劇如何做到長唱不衰?在發展過程中走過了怎樣的路呢?
姚劇發展的現狀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姚劇“八個一”保護方案》,余姚市從組織機構、基地建設、傳承展示、資料建檔等方面明確對姚劇的具體保護措施,為傳承人的培育、基地的建設、劇種的發展提供條件。一方面,鞏固和擴大演出市場,每年演出姚劇劇目近20臺、160場左右。并投資支持姚劇原創劇目的創作,以兩年出一臺新戲的進度創作了姚劇現代戲《母親》《五月楊梅紅》和《浪漫村莊》、姚劇歷史劇《王陽明》等優秀的地方戲曲。另一方面,搭建展示平臺。定期組織展演活動,打造了“周末戲院”等品牌演出活動,讓姚劇更加親民,普通百姓都能進劇院欣賞姚劇名家的精彩演出。在全市城鄉還以姚劇聯誼會、票友會等民間組織形式,組織開展聯誼、觀摩、座談等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余姚、慈溪地區“姚劇演唱大賽”。
人才隊伍建設關系到事業的興衰成敗。自姚劇團成立以來,經歷了個別吸收隨團學員——拜師學藝——集中培養人才的發展過程。1963年,姚劇團開辦三年制的姚劇學員班;1980年,開辦寧波地區姚劇訓練班;1992年,開辦余姚市職技校姚劇專業班;2012年6月,姚劇表演專業班第八代演員正式登臺,演出了姚劇《白蛇前傳》;2016年,姚劇保護傳承中心共有事業編制85人,中堅力量為40歲左右的姚劇第七代傳承人,現著力培養17名20歲左右的姚劇第八代傳承人。
為了檢驗演員們的業務水平,姚劇保護傳承中心制定了《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能考核制度》,堅持每年組織青年演職員專業技能考試。劇院還鼓勵青年演員參加各種專業比賽和業務培訓,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參加各種函授學習,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
此外,在姚劇歷史文化及專業知識整理上,還出版了《姚劇發展簡史》《姚劇音樂》《姚劇劇作選》等書籍,編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余姚姚劇》,整理出版了《姚劇唱腔集錦》《姚劇傳統唱段》(精選)、《姚劇經典唱段》(集錦)等音像資料。
姚劇發展的困難
戲曲生存大環境較為嚴峻。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欣賞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許多新興的娛樂方式、娛樂項目占據了人們的生活。戲曲過去曾經具有的娛樂功能、教化功能很快被邊緣化,國外電影、話劇的沖擊,編制發放的困難,使得戲曲演出生存環境日趨嚴峻。雖然近年來,姚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余姚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及民族戲曲的保護,但新媒體時代下戲曲的生存環境并沒有得到大幅度提升和改善,姚劇在余姚本地的傳承、發展雖興旺,但也影響著姚劇往更大、更好方向的發展。
姚劇受眾小,編演的傳統戲較少。目前,姚劇的受眾多分布于余姚、慈溪,外地影響力小、愛好者少。如何增加外地受眾,輻射劇種影響力,培養其他省市的觀眾,也是姚劇面臨的一個難題。此外,編演傳統戲少現代戲多,演現代戲是姚劇的長項,但客觀上向戲曲化發展受到限制。20世紀70年代起,姚劇共演出過367個各類題材的大中小型劇目,其中現代戲有298個,占演出劇目總數的81%。
缺少作曲、領軍人物。目前,領軍人物只有兩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沈守良和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壽建立,而作曲人只有一位。姚劇的發展需要高端人才的注入,也需要合理的導演、作曲、編劇人才培訓。戲曲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余姚市政府對姚劇的保護發展十分重視,在小學就設置有姚劇的音樂老師,并將優秀人才輸送至紹興藝術學校進行統一培養,開設專業的姚劇課程,對演出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專業技術考試,但對演出人員的深造、培訓支持力度不足。
姚劇傳承發展的對策建議
擴大姚劇受眾。雖然政府對姚劇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但家鄉戲家鄉看的局面,也限制了姚劇向外輻射式的發展。培養外地觀眾,擴大受眾,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一方面,要發動和鼓勵熱愛戲曲的企業家投資姚劇的對外演出,或發行出售與姚劇相關的文創產品,如紀念幣、賀卡、主題書冊等。另一方面,要鼓勵院團與企業、知名品牌聯姻,充分發揮明星效應和戲曲經紀人的作用,對外宣傳姚劇,擴大姚劇的知名度。同時,開設有關姚劇的課程和專題講座,培養新一代的戲曲觀眾。姚劇團可以建立定期到周邊大學巡回演出的機制,使一批大學生在校期間受到姚劇藝術的熏陶。這些大學生將來分布到各行各業,憑借他們的影響,可以為姚劇爭取更多的觀眾。
創新表演方式、劇目等。就演出方式而言,可以學習近年崛起的“小劇場戲劇”,在新的文化藝術中心營建姚劇小劇場。小劇場的演出,與一般劇院舞臺的演出大不相同,大大縮短了觀賞距離,給人更直接、強勁的視覺感受。在劇目與舞臺藝術方面,姚劇的傳統戲重在保持原聲原色,使其得到良好的傳承和保護,但姚劇的部分現代戲可以進行創新,以吸引不同地區的觀眾。要創新劇本,在了解各地觀眾口味、思維及習慣的基礎上,對劇目進行改編,注重劇目的通俗性和娛樂性,使其更能引起現代人精神上的共鳴;或在主題思想上,體現新的創作理念和新的時代精神,同時還能保持小劇種的地方特色。在內容上要體現現代意識,形式上也要大膽吸收現代舞臺藝術手段,甚至融入電影電視、現代歌舞、武術等藝術元素,配合故事情節,創造出新的舞臺表現手段,引入新的戲劇元素,如利用虛實相錯、時空變換、聲光電水技術等,簡約但富有時代性,以充實劇目表現力,使之符合現代都市人的審美趣味。
培養姚劇領軍型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而領軍人才更是核心競爭力。姚劇要走出余姚、走出寧波,影響中國甚至世界,就必須著力發現、培養戲曲領軍型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一是要培養高層次戲劇人才。姚劇團可以分批次輸送人才到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學校接受戲劇理論培訓,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藝術家,突破藝匠型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二是劇團要對青年隊伍進行學習引導,讓年輕人才編演結合,多學習表演技巧,并注重實踐,給予青年演員更多上臺演出機會,讓老藝人帶徒弟,提高專業技能。三是要培養暫缺的音樂與編劇、導演人才,適時引進著名的或藝術學院畢業的優秀人才,本地年輕人才的培養,讓年輕人多學習聲腔、曲牌音樂知識,掌握駕馭不同行當、不同流派的唱腔風格的能力,熟知鑼鼓經等諸多技術要素,打好綜合的音樂素質基礎拓寬創作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