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中國的文化是充滿詩性的文化,人也是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因此,語文也應該成長在詩意的土壤之上。但現實卻成為“祛魅”的存在:為考試而教,為考而學,語文似乎成為一門應考的 “技藝之學”。如何讓語文回歸詩意?寧波大學馮鐵山教授最近推出的學術專著《詩意語文論》,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探索,為語文教育回歸詩意探明了一條可行的路徑,不僅對一線語文教師,也對廣大家長有著啟示作用。
書中寫道,詩意語文是教師引領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感受、生成歸真、求善、至美情意的語文。言語實踐可以是教師口頭一句話的引導,也可以是書面形式的仿寫、擴寫、續寫實踐訓練;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生活對話,與自己對話,在這對話中,學生能夠真實而典雅地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體味到語言文字背后的溫度,使得自身的語言表達更加多元化。
作者認為詩意語文的教學過程是“教路、學路、文路”三路合一的過程。教路是教師教學遵循詩意語文思維規律進行教學的過程,重點在于動之以詩情、曉之以詩理、啟之以詩思、導之以詩行;學路是學生學習語文“思考接受、活動探究、生態體驗與合作交流”的基本過程;文路是文本作者創作文本的思路。詩意語文“三路合一”的教學基本流程是:引入詩意點、揭示詩意點、延伸詩意點、圓融詩意點、反思詩意點。這種教學流程以“詩意點”為核心,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尋找“詩意點”,從而能緊扣“詩意點”進行教學。
在詩意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啟迪學生的詩性智慧呢?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其一,培養學生全納世界的“心境”,全納世界的心境是指學生要擁有一種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開放、虛靜、全身心沉浸的心態;其二,掌握詩意的觀世法,所謂觀世法是指采取一種物化與人化的手法使自然擬人化或人物自然化;其三,變平面思維為立體思維,立體化思維的建立,一方面是圖景的展開、推進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圖景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相結合的產物。書中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之上,運用了大量的案例去佐證每條理論,讀起來有滋有味,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