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變化、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出現。象山縣委、縣政府意識到,單靠一個或幾個部門來解決,手段有限、力量不足。因此,從2015年開始,象山縣每年確定一個主題作為縣委一號課題,由縣委書記掛帥進行破解。2016年,象山縣將“科技創新與人才”作為縣委一號課題,主動對接寧波“中國制造2025”試點城市戰略部署,通過近一年的實地調研、論證探討,一條貼合象山實際、符合象山長遠發展的“科技創新”之路呈現出來。
開題:精準發力 深入開展調研
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科技創新與人才”的主題,由縣領導牽頭,成立7個專題調研組,從阻礙科技創新源頭入手,聚焦體制機制、科技創新能力、產教融合發展、創新平臺建設、象山籍在外人才作用發揮、人才生態環境等突出問題,深入查找科技創新的“痛點”,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
廣調研善納諫。由各單位業務骨干組成的60名調研組成員,深入全縣各鎮鄉(街道)、園區及企業開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同時,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學習考察,并對紹興新昌、深圳南山、美國波茲曼等科技創新模式進行研究。上海福卡智庫、前灘綜研、象山智庫聯盟等研究機構積極建言獻策,提出意見建議600余條。
邊調研邊落實。調研和落實同步進行,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推動創新發展的具體舉措。2016年11月28日,象山縣成功召開全縣科技創新暨人才工作會議,評選表彰了科技創新特別獎、科技創新領軍企業、科技創新新產品、杰出科技人才等各類先進,科技創新與人才“1+X政策”陸續出臺,文化產品創意園、中國服裝設計原創基地等一批眾創空間建成運行,科技創業基金、創新券、科技貸款風險池等相繼設立。
解題:聚焦重點問題 深入剖析原因
創新平臺支撐相對較弱。象山縣的科技創業中心、電子商務園、軟件產業園等科創平臺建設水平相對偏低,沒有省級高新區和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難以吸引標桿性科技型企業和人才團隊。此外,全縣61個院士工作站、市級以上企業研究院和企業工程技術平臺等創新載體,大都以企業自用為主,對外提供科技服務較少。
產業轉型升級速度不快。產業轉型進入“青黃”期,針織、模具、水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以“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低端,推動發展的動能不足。海洋生物、新能源、新裝備等新興產業雖蓬勃興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高達20.0%,但體量相對較小,還不足以成為推動象山振興崛起的支柱產業。
企業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創新型企業群體數量偏少,全縣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科技型小微企業32家,僅占企業總數的1.8%,引領產業發展的領軍型企業更是屈指可數。受限于區域發展環境和能級影響,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不足,人才總量不到全縣人口總數的20%,且大都集中在教育、衛生、機關事業單位,與科技創新要求的集聚效應相差甚遠。
創業創新氛圍不夠濃厚。科技創新的共識尚未形成,一些中小微企業缺乏創新精神,尤其是針織企業仍以代加工為主,即使是擁有高規格研發中心的骨干企業,也大多熱衷于開發“短平快”項目,創新沙龍、創新大賽、創新人才評選等活動開展力度有限。
破題:實施“八大計劃” 深化創新發展
實施大孵化器建設計劃。整合全縣力量,構建“1+X+N”孵化體系,建成投用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10萬平方米以上,集聚初創期、成長期企業300家。整合科技創業園,建設縣級綜合性創新創業平臺。突出象山經濟開發區和象保合作區創新創業主平臺功能,加快建設特色專業園區。結合特色小鎮培育,搭建產業孵化平臺。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創客空間、孵化園等各種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上海等地探索設立離地創客空間、孵化器。
實施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對科技型企業提供從孵化到上市全程培育扶持,形成初創型、成長型、壯大型、領軍型科技企業梯隊。每年在科技型企業中選擇增速不低于20%的高成長企業,制訂一對一個性化幫扶方案,提供政策性貸款擔保,支持創新項目、融資對接、人才引進等,建立達標獎勵制度,促進企業倍增式發展,力爭到“十三五”末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100家。
實施創新發展合伙計劃。在政策、規劃、政府采購上綜合施策,讓標桿性(領軍型)企業分享區域發展的戰略收益。除傳統的土地財政等政策外,加強產業引導基金、人才專項基金等新手段運用,與領軍型企業共同制訂規劃、實施規劃,讓企業享受到規劃實施后帶來的超值收益。采取分級合伙制度,根據企業發展帶來的綜合效益,制訂差異化合作協議。
實施科技合作創新計劃。創新校(院)縣合作模式,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設立服務產業創新、企業化運作的科研機構和技術轉移平臺。全力推進航天智慧科技城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共建一批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培訓中心、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編制企業技術需求、高校科技成果、院校專家、中介服務等清單,提高科技合作的針對性、有效性。
實施科技重大專項推進計劃。聚焦發展臨港裝備、海洋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配模具、時尚針織六大產業,培育發展智能經濟等工業“6+1”產業,以及種子種苗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通過政府對項目資助,牽頭實施“產業鏈+創新鏈”融合行動,瞄準產業鏈升級的突破口,整合資源、協同攻關,用科技重大專項推動產業協同創新、融合發展。
實施“半島英才”計劃。開展萬名產業英才集聚三年行動,集聚“高精尖”人才,全縣人才總量突破12萬人,引進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100名。實施象山籍人才回歸工程和“技能象山”行動,推進技能人才名師、名匠培育,建設產教協同創新創業園,創建象山港技師學院。實施青年人才培育工程,每年選拔20名優秀青年人才進行重點跟蹤培養。實施人才資本化運作機制,提升院士工作站、教授專家工作坊、博士后流動站等平臺效能。構建人才服務平臺,實行人才綠卡“一卡通”,優化人才服務環境。
實施科技金融突破計劃。深化金融機構合作,構筑“銀政、銀保、銀投、銀園、銀盟”五位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模式,開發集合擔保信貸、孵化貸、成長貸、研發貸、知識產權抵押貸、政銀保、集合發債等,滿足企業資金需求。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杠桿作用,鼓勵社會資金建立種子基金、天使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等,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需求。
實施創新土壤培植計劃。大力弘揚科技創新文化,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開展政府創新獎評選活動,健全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扶持政策,完善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機制。同時,大力宣傳創新創業先進典型,大力弘揚“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象山精神,倡導“敢于冒險、崇尚創新、追求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設立時代創新墻,讓創新的時代先鋒留名受敬仰。
2016年,象山縣委一號課題“科技創新與人才”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而科技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目前,全縣各方面正形成合力,全面架起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推動象山實現振興崛起、追趕跨越,加快建設寧波現代化濱海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