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區白云街道轄區內有部分小區無物業管理,且多是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居民不愿繳納物業費,物業公司不愿進駐,成為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薄弱環節。為改變社區現實困境,自2013年5月起,白云街道牡丹社區創新黨組織生活,以網格黨小組為基礎,把黨小組會開到服務居民群眾第一線,打造“零距離服務”民情快遞圈。
“這有利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激發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和服務廣大居民的激情和動力。”海曙區白云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這種黨組織生活模式已在街道全面推廣。
多元化組建 盤活多方資源
白云街道以黨員“地緣、志緣、趣緣”為紐帶,按照“民情調解、衛生監督、安全防范、應急救援、垃圾分類”等項目成立特色黨小組,負責小區日常運行管理工作。同時,依托社區網格體系,采取“一小組對應多網格”“多小組對應一網格”等組織架構,使社區黨小組與基層治理網格相互對應。
在社區網格劃分的基礎上,白云街道建立起“一冊+一日”民情反映機制。“一冊”即向黨小組長發放“民情日記”手冊;“一日”即黨小組成員在每個月第二周安排一天時間到居民區收集民情,發揮黨小組近距離傾聽居民群眾呼聲的優勢,建立問題反映路徑不超過“一公里”的民情快遞圈。黨小組結合工作實際,每周召開民情研討會,針對收集的群眾訴求和轄區動態深入開展討論,分析問題根源,研究破解辦法。通過多措并舉,將社情民意的收集處理工作前移到群眾“家門口”,實現民意傳導“零距離”,真正實現“小事不出家門、大事不出社區”。
聯動式服務 提升服務能級
白云街道以黨小組為責任主體,建立問題解決落實機制,根據群眾所反映問題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實行分類聯動施策。對于黨小組能夠解決的問題,由黨小組長牽頭組織開展各類服務活動,將難題“內部消化”。對于黨小組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采取協同服務模式,由社區或街道聯系相關職能單位配合聯合解決,實現問題辦理“無推諉”、問題處置“無遺漏”。同時,黨小組采取“學習—踐行—提升”循環模式,定期分析服務手段和服務模式,通過完善規章制度、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方式方法,不斷改善服務群眾機制。
“社區網格黨小組會通過組織在職黨員和在冊黨員共同參與社區各項公益事業,帶動居民群眾齊心協力投身于社區建設,對構建完善的社區自治服務體系、發揮社區自我管理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白云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牡丹社區通過在基層一線的網格化黨小組服務,每年為居民解決難題近百件,化解矛盾糾紛一百余起。
社會化評議 確保常態長效
為確保常態長效,白云街道在召開黨小組會議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全面開展工作成效評價。線下由兩代表一委員、居民代表組成義務監督員隊伍,通過民主測評、入戶調查等多種方式,接受基層黨員群眾的質詢和評價。線上依托“鋒領e家”智慧黨建系統,對黨小組長及其他在冊黨員參與組織生活、志愿服務等活動進行全程記錄,相關情況納入年底黨員民主評議體系。在“鋒領e家”微信公眾平臺上開通評價“點贊”機制,實時跟蹤服務質量。通過建立系統的工作成效社會化評價體系,做到黨員表現數據說話,服務好壞群眾說了算。
“黨小組會議比較好地發揮了黨員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黨員都以認真準備、大膽實踐、反思總結的積極姿態參與會議。”海曙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認為,這讓群眾看到了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也密切了黨員之間、黨群之間、社區和居民之間的關系。
據了解,白云街道社區黨員志愿者從十幾名發展到上百名,圍繞黨員骨干建立社會組織團隊達到30多支,社區事務管理和建設力量得到極大充實。